胡渭


胡渭,初名渭生,字胐明,一字東樵,世為德清人。曾祖友信,明隆慶戊辰進士,廣東順德縣知縣,有政聲,工古文,與歸有光齊名,世所稱思泉先生也。父公角,天啟甲子舉人。渭生十二而孤,母沈攜之避寇山谷間,雖遭顛沛,猶手一編不輟。十五為縣學生,試高等,充增生,屢赴行省試不售,乃入太學,嘗館益都馮文毅公家。渭潛心經義,尤精輿地之學,崑山徐尚書乾學奉詔修一統志,開館洞庭山,延渭與黃儀子鴻、顧祖禹景范、閻若璩百詩分郡纂輯,因得博觀天下郡國書,又與子鴻輩觀摩相善,而問學益進焉。

渭素習尚書禹貢,謂偽孔、孔沖遠及蔡沈於地理皆疏舛,如

  • 三江,當主鄭康成說,庾仲初之言不足信,
  • 浮于淮泗、達于河,河當從說文作菏,
  • 滎波既豬,波當從鄭康成本作播,
  • 梁州之黑水與導川之黑水不可溷而為一。

因足疾家居,博稽載籍及古今注釋,考其異同而折中之,依經立解,章別句從,成禹貢錐指二十卷,錐指者,取莊子秋水篇「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之意,言所見者小也。

又謂禹貢山川非圖不明,而漢永平中賜王景之圖及晉司空裴秀之圖皆亡,宋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世無傳本,而合沙鄭氏東卿禹貢二十五圖世亦罕覯,且於郡國山川未能精審,先儒舊說與經異者不能釐正,乃據九州五服導山導水之文,證以地志水經,參之傳記,計里畫方,為圖四十七,古今水道山脈,條分縷析,聚米畫沙,如身歷目擊者矣。

漢唐以來,河道遷徙,雖非禹貢之舊,要為民生國計所繫,故於導江一章,備考歷代決溢改流之迹。論近日淮黃之勢云:

清口不利,海口愈塞,加以淫潦,而河、淮上流一時並決。洪澤諸湖衝盪高堰,人力倉卒難支,必決山、鹽、高、寶諸湖,而淮南海口沙壅更甚,為禍尤烈。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於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衝西決,率無寧歲,非治河治漕也。設會通有時不用,則河可以北。先期戒民,凡田廬、冢墓當水之衝者悉遷他所,官給其費,兩岸之隄增卑培薄,更於低處創立遙隄,使暴水至,得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然後縱河所之,決金龍,注張秋,而東北由大清河入於渤海,不煩人力也。

其說可稱卓論,豈不通時務之迂儒所能哉!

嘗謂詩、書、禮、春秋皆不可無圖,惟易無所用圖,六十四卦,二體六爻之畫即圖也,八卦之次序方位,乾坤三索、出震齊巽二章盡之矣,安得有先後天之別哉!河圖之象自古無傳,何從擬議?洛書之文見於洪範,五行、九宮,初不為易而設。作易圖明辨十卷。

又言洪範古聖所傳,如日月之麗天,有目者所共覩,而閒有晦盲否塞者,先儒曲說為之害也。

  • 漢儒五行傳專主災異,以瞽史矯誣之說,亂彝倫攸敘之經,其害一也。
  • 洛書之本文,具在洪範,宋儒創為白黑之點、方圓之體、九十之位,書也而變為圖矣。且謂洪範之理通於易,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蔡元定兩易其名,其害二也。
  • 洪範元無錯簡,而宋儒任意改竄,移庶徵「王省惟歲」以下為五紀之傳,移皇極「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及三德「惟辟作福」以下並為五福六極之傳,其害三也。

作洪範正論五卷。

又作大學翼真七卷,言格物致知之義,釋在邦畿章內本無缺文,無待於補。其議論之正,可謂通儒矣。

康熙己卯,因再從侄會恩官京師,乃復游日下,禮部尚書李振裕、侍講學士查昇,皆以為當代儒宗。未幾,以老病歸。昇供奉內廷,暇日以禹貢錐指進呈,上覽而嘉之,問年籍,對曰:「浙江人,六十餘歲,禮部侍郎胡會恩之叔也。」四十四年,法駕南巡,渭撰平成頌一篇,獻諸行在,有詔嘉獎,召至南書房直廬,賜饌及書扇,又御書「耆年篤學」四大字賜之,禁直諸臣咸謂一時之曠典云。五十三年正月九日,卒於家,年八十有二。

黃儀

黃儀,常熟人。篤信古學,於經史中地理及各家輿地書靡不究心,謂班書地志所載諸川,第言其所出所入,而中間經歷之地不可得聞,惟水經注備著之,然非繪圖,讀者不能了然於心目,乃反覆尋玩,每水各為一圖,如某水出某縣、向某方、流逕某縣某方、至某縣合某水、某縣入某水,無一不具。閻若璩見之,不忍釋手,歎曰「酈道元千古以下第一知己也」。

顧祖禹

顧祖禹,無錫人,徙居常熟,客於釣渚渡,依范九鼎,後居膠山黃守中家。父柔謙,字剛中,精於史學,著山居贅論一書。祖禹少承家訓,不事拈括,經史皆能背誦如流水。性好遠游,足迹遍天下,無所遇,歸而閉戶著書,撰

  • 歷代州域形勢九卷、
  • 南北直隸十三省一百十四卷、
  • 川瀆異同六卷、
  • 天文分野一卷,

共一百三十卷。又用開方法繪地圖囗卷,名曰讀史方輿紀要。凡職方廣輿諸書承譌襲謬,皆一一駮正,詳於山川險要及古今戰守之蹟,而景物名勝皆在所略。讀其書,可以不出戶牖而周知天下之形勝,為地理之學者,莫之或先焉。世所稱三大奇書,此其一也。其二則梅文鼎曆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然合鈔本人所易為,李書尤嫌疏漏,豈能與顧氏、梅氏之書稱鼎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