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
秦氏坑焚,禮經缺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也,而魯徐生善為容。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周禮六篇,其十七篇與高堂生同,而字多異。
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即今之周禮也」。
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後人各有損益:
- 中庸,子思所作,
- 緇衣,公孫尼子制,
- 月令,呂不韋撰,
- 王制,漢時博士所為。
陳邵周禮論序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也」。
傳禮經者,自瑕邱蕭奮授東海孟卿,卿授同郡后蒼及魯瑕邱卿。其古禮經五十六篇,蒼傳十七篇,所餘三十餘篇以付書館,名為逸禮,蒼說禮,號后蒼曲臺記,授聞人通漢及戴德、戴聖、慶普,由是禮有大、小戴、慶氏之學。普授夏侯敬,又傳族子咸,大戴授徐良,小戴授橋仁、楊榮。新莽時,劉歆為國師,始立周官經,杜子春受業於歆,授鄭興父子。此士禮、周官授受源流也。慶氏曲臺,其亡已久。傳禮記者,馬融、盧植、鄭康成。
自晉及唐,三禮皆用鄭注。至宋儒潛心理學,不暇深究名物度數,所以於禮經無可置喙,然必欲攻擊漢儒,乃於周禮中指摘其好引讖緯而已。南宋以後,始改竄經文,補亡之說興矣。士禮十七篇,文詞古奧,宋儒畏其難讀,別無異說,至敖繼公始疑喪服傳非子夏所作,而注文隱攻鄭氏,巧於求勝,於是郝敬之臆斷、奇齡之吾說起矣。延佑科舉之制,易、詩、書、春秋皆以宋儒新說與注疏相參,惟禮記則專用注疏,至陳澔乃為集說一書,不從鄭注,於是談禮記者皆趨淺顯而不問古義矣。至國朝,如萬斯大、蔡德晉、盛百二,雖深於禮經,然或取古注,或參妄說,吾無取焉,方苞輩則更不足道矣。
- 周官祿田考三卷 沈彤撰
- 禘祫說二卷 惠定宇撰
- 周禮疑義舉要七卷 江永撰
- 考工記圖二卷 戴震撰
- 弁服釋例十卷 任大椿撰
- 車制考一卷 錢坫撰
- 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監本正誤一卷、石經正誤一卷 張爾岐撰
- 儀禮小疏一卷 沈彤撰
- 儀禮釋宮譜增注一卷 江永撰
- 儀禮管見四卷 禇寅亮撰
- 儀禮正譌十七卷 金曰追撰
- 儀禮圖六卷 張惠言撰
- 禮經釋例十三卷 淩廷堪撰
- 深衣考一卷 黃宗羲撰
- 明堂大道錄八卷 惠定宇撰
- 禮記訓義擇言八卷、深衣考誤一卷 江永撰
- 深衣釋例三卷 任大椿撰
附三禮總義:
- 禮說十四卷 惠士奇撰
- 禮經綱目八十五卷 江永撰
- 禮箋十卷 金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