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孔子作春秋,為之傳者,左邱明、公羊高、穀梁赤及鄒氏、夾氏。鄒氏無師,夾氏有錄無書,皆不顯於世,傳於世者,左氏、公、穀三家。
邱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鐸椒,椒傳虞卿,卿傳荀況,況傳張蒼,蒼傳賈誼,誼傳至其孫嘉,嘉傳貫公,貫公傳少子長卿,長卿傳張敞及張禹,禹傳尹更始,更始傳其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賈護,護授陳欽。劉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左氏,歆授賈徽,徽傳子逵。逵受詔,列公羊、穀梁不如左氏四十事奏之,又作左氏訓詁,於是鄭眾、馬融、服虔皆為左氏學。至和帝元興十一年,鄭興父子奏上左氏,乃立於學官,遂盛行。江左中興,用服氏注,後專用杜氏,而諸家之注廢矣。
傳公羊者,胡毋生、董仲舒,仲舒傳褚大、嬴公、段仲溫、呂步舒,嬴公授孟卿及眭宏,宏授嚴彭祖、顏安樂,由是公羊有嚴、顏之學。數傳至孫寶,後漢何休為之注。
傳穀梁者,瑕邱江公受於魯申公,其學寖微,惟榮廣、浩星公二人受焉,蔡千秋、周慶、丁姓皆從廣受穀梁,千秋又事浩星公,為學最篤。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乃詔千秋與公羊家竝說,上善穀梁說,後又選郎十人從千秋受,會千秋病死,徵江公孫為博士,詔劉向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徵周慶、丁姓待詔,使卒授十人。十餘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望之等多從穀梁,由是大盛。又有尹更始事千秋,傳其學,又授左氏傳,為章句十五卷,繼之者唐固、縻信。
至隋時,穀梁用范寧注。是時,左氏學大行,二家鮮習之者。至唐,趙匡、啖助、陸淳始廢傳談經,而三傳束置高閣,春秋之一大厄也。有宋諸儒之說春秋,皆啖、趙之子孫而已。
國朝為左氏之學者,吳江朱氏、無錫顧氏,而鶴齡雜取邵寶、王樵之說,而不採賈、服,震滄之大事表雖精,然實以宛斯之書為藍本,且不知著書之體,有不必表者亦表之,甚至如江湖術士之書,以七言為歌括,不值一噱矣,茲不著錄。
宋以後貴文章,治左氏,公、穀竟為絕學,阮君伯元云「孔君廣森深於公羊之學」,然未見其書,不敢著錄,餘倣此云。
- 左傳杜解補正三卷 顧炎武撰
- 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錄八卷 馬驌撰
- 春秋長歷十卷、春秋世族譜一卷 陳厚耀撰
- 左傳補注六卷 惠定宇撰
- 春秋左傳小疏一卷 沈彤撰
- 春秋地理考實四卷 江永撰
附三傳總義:
- 春秋說十五卷 惠士奇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