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說卦第九


周易說卦第九

  • 正義曰:說卦者,陳說八卦之德業變化及法象所為也,孔子以伏犧畫八卦,後重為六十四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之本,前繫辭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然引而伸之重三成六之意猶自未明,仰觀俯察近身遠物之象亦為未見,故孔子於此更備說重卦之由及八卦所為之象,故謂之說卦焉。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乾坤文言在二繫之後,說卦之前,以彖象附上下二經為六卷,則上繫第七,下繫第八,文言第九,說卦第十,輔嗣以文言分附乾坤二卦,故說卦為第九。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幽,深也,贊,明也,蓍受命如響,不知所以然而然也。參天兩地而倚數,參,奇也,兩,耦也,七九陽數,六八陰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卦,象也,蓍,數也,卦則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擬象陰陽變化之體,蓍則錯綜天地參兩之數,蓍極數以定象,卦備象以盡數,故蓍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卦曰觀變於陰陽也。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剛柔發散,變動相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

  • 正義曰:此一節將明聖人引伸因重卦之意,故先敘聖人本制蓍數卦爻,備明天道人事妙極之理。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聦明叡知謂之聖人,此聖人即伏犧也,不言伏犧而云聖人者,明以聖知而制作也,且下繫已云「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今言作易,明是伏犧非文王等,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故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聖人作易其作如何?以此聖知深明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也。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揲蓍所得取奇數於天,取耦數於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故曰參天兩地而倚數也。言其作易,聖人本觀察變化之道,象於天地陰陽而立乾坤等卦,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也。既觀象立卦,又就卦發動揮散於剛柔兩畫而生變動之爻,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也。蓍數既生,爻卦又立,易道周備,无理不盡,聖人用之,上以和協順成聖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斷割人倫之正義,又能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物理既窮,生性又盡,至於一期所賦之命,莫不窮其短長,定其吉凶,故曰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
  • 注幽深至而然也。正義曰:幽者隱而難見,故訓為深也,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蓍受命如響不知所以然而然者,釋聖人所以深明神明之道,便能生用蓍之意,以神道與用蓍相協之故也,神之為道陰陽不測,妙而无方,生成變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蓍則受人命令,告人吉凶,應人如響,亦不知所以然而然,與神道為一,故繫辭云「蓍之德圓而神」,其「受命如響」亦繫辭文也。
  • 注參奇至陰數。正義曰:先儒馬融、王肅等解此皆依繫辭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為「五位相合,以陰從陽,天得三合謂一三與五也,地得兩合謂二與四也」,鄭玄亦云「天地之數備於十,乃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而倚託大演之數五十也,必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者,天三覆,地二載,欲極於數,庶得吉凶之審也」,其意皆以繫辭所云「大演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明用蓍之數,下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為大演即天地之數,又此上言「幽贊於神明而生蓍」,便云「參天兩地而倚數」,驗文準義故知如此。韓康伯注繫辭云「大演之數五十」用王輔嗣意云「易之所賴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用與不用本末合數故五十也,以大衍五十非即天地之數,故不用馬融、鄭玄等說。然此倚數生數在生蓍之後,立卦之前,明用蓍得數而布以為卦,故以七八九六當之,七九為奇,天數也,六八為耦,地數也,故取奇於天,取耦於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也。何以參兩為目奇耦者,蓋古之奇耦亦以三兩言之,且以兩是耦數之始,三是奇數之初故也,不以一目奇者,張氏云「以三中含兩,有一以包兩之義,明天有包地之德,陽有包陰之道,故天舉其多地言其少也」。
  • 注卦象也至陰陽。正義曰:卦則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擬象陰陽變化之體者,此言六十四卦,非小成之八卦也,伏犧初畫八卦,以震象雷,以巽象風,以艮象山,以兌象澤,八卦未重則雷風各異山澤不通,於陰陽變化之理未為周備,故此下云「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注云「八卦相錯,變化理備,於往則順而知之,於來則逆而數之」是也。知非八卦者,先儒皆以繫辭論用蓍之法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者,謂「用蓍三扐而布一爻,則十有八變為六爻也」,然則用蓍在六爻之後,非三畫之時,蓋伏犧之初直仰觀俯察,用陰陽兩爻而畫八卦,後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然後天地變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備,緼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於爻卦之下繫之以辭,明其爻卦之中吉凶之義,蓍是數也,傳稱「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然則數從象生,故可用數求象,於是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用蓍之法求取卦爻以定吉凶,繫辭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是也,繫辭言伏犧作易之初不假用蓍成卦,故直言仰觀俯察,此則論其既重之後端策布爻,故先言生蓍後言立卦,非是聖人幽贊元在觀變之前。
  • 注命者至其極也。正義曰:命者人所稟受,有其定分,從生至終有長短之極,故曰命者生之極也。此所賦命乃自然之至理,故窮理則盡其極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陰陽者言其氣,剛柔者言其形,變化始於氣象而後成形,萬物資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陰陽地曰柔剛也,或有在形而言陰陽者,本其始也,在氣而言柔剛者,要其終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設六爻以效三才之動,故六畫而成卦也。六位,爻所處之位也,二四為陰,三五為陽,故曰分陰分陽。六爻升降,或柔或剛,故曰迭用柔剛也。

  • 正義曰:此一節就爻位明重卦之意。八卦小成但有三畫,於三才之道陰陽未備,所以重三為六然後周盡,故云昔者聖人之畫卦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者,本意將此易卦以順從天地生成萬物性命之理也,其天地生成萬物之理須在陰陽必備,是以造化闢設之時,其立天之道有二種之氣,曰成物之陰與施生之陽也,其立地之道有二種之形,曰順承之柔與持載之剛也,天地既立,人生其間,立人之道有二種之性,曰愛惠之仁與斷割之義也。既兼備三才之道而皆兩之,作易本順此道理須六畫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畫而成卦也。六畫所處有其六位,分二四為陰位,三五為陽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剛爻而來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
  • 注或有至其終也。正義曰:在形而言陰陽者,即坤象辭云「履霜堅冰,陰始凝」是也。在氣而言柔剛者,即尚書云「高明柔克」及左傳云「天為剛德」是也。
  • 二四為陰三五為陽。正義曰:王輔嗣以為「初上无陰陽定位」,此注用王之說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八卦相錯,變化理備,於往則順而知之,於來則逆而數之。是故易逆數也。作易以逆覩來事,以前民用。

  • 正義曰:此一節就卦象明重卦之意。易以乾坤象天地,艮兌象山澤,震巽象雷風,坎離象水火,若使天地不交,水火異處,則庶類无生成之用,品物无變化之理,所以因而重之,令八卦相錯,則天地人事莫不備矣,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德,山澤異體而通氣,雷風各動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資。既八卦之用變化如此,故聖人重卦,令八卦相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莫不交互而相重,以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莫不交錯,則易之爻卦與天地等,成性命之理吉凶之數,既往之事將來之幾備在爻卦之中矣,故易之為用,人欲數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後而知之,人欲數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是故聖人用此易道以逆數知來事也。
  • 注作易至民用。正義曰:易雖備知來往之事,莫不假象知之,故聖人作易以逆覩來事也。以前民用者,易占事在其民用之前,此繫辭文,引之以證逆數來事也。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 正義曰:此一節緫明八卦養物之功。烜,乾也。上四舉象下四舉卦者,王肅云「互相備也,明雷風與震巽同用,乾坤與天地通功也」。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 正義曰:康伯於此无注,然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吉」,王輔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王之注意正引此文,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帝若出萬物則在乎震,絜齊萬物則在乎巽,令萬物相見則在乎離,致役以養萬物則在乎坤,說萬物而可言者則在乎兌,陰陽相戰則在乎乾,受納萬物勤勞則在乎坎,能成萬物而可定則在乎艮也。萬物出乎震震東方者,解上帝出乎震,以震是東方之卦,斗柄指東為春,春時萬物出生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者,解上齊乎巽,以巽是東南之卦,斗柄指東南之時萬物皆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者,解上相見乎離,因明聖人法離之事,以離為象日之卦故為明也,日出而萬物皆相見也,又位在南方,故聖人法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也,故云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者,解上致役乎坤,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養萬物,是有其勞役,故云致役乎坤,鄭云「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養物不專一也」。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者,解上說言乎兌,以兌是象澤之卦,說萬物者莫說乎澤,又位是西方之卦,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也,正秋而萬物皆說成也。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者,解上戰乎乾,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陰地,乾是純陽而居之,是陰陽相薄之象也,故曰戰乎乾。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者,解上勞乎坎,以坎是象水之卦,水行不舍晝夜所以為勞卦,又是正北方之卦,斗柄指北於時為冬,冬時萬物閉藏,納受為勞,是坎為勞卦也。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者,解上成言乎艮也,以艮是東北方之卦也,東北在寅丑之閒,丑為前歲之末,寅為後歲之初,則是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於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則无物,妙萬物而為言也,則雷疾風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為變化,故能萬物既成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 正義曰:此一節別明八卦生成之用。八卦運動,萬物變化,應時不失,无所不成,莫有使之然者,而求其真宰,无有遠近,了无晦跡,不知所以然而然,況之曰神也,然則神也者非物。妙萬物而為言者,神既範圍天地,故此之下不復別言乾坤,直舉六子以明神之功用,故曰鼓動萬物者莫疾乎震,震象雷也,橈散萬物者莫疾乎巽,巽象風也,乾燥萬物者莫熯乎離,離象火也,光說萬物者莫說乎兌,兌象澤也,潤濕萬物者莫潤乎坎,坎象水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方之卦也,故水火雖不相入而相逮及,雷風雖相薄而不相悖逆,山澤雖相懸而能通氣,然後能行變化而盡成萬物也。艮不言山獨舉卦名者,動橈燥潤之功是雷風水火,至於終始萬物於山義為微,故言艮而不言山也。上章言水火不相入,此言水火相逮者,既不相入又不相及則无成物之功,明性雖不相入而氣相逮及也。上言雷風相薄,此言不相悖者,二象俱動,動若相薄而相悖逆則相傷害,亦无成物之功,明雖相薄而不相逆也。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 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名訓。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也。坤順也,坤象地,地順承於天,故為順也。震動也,震象雷,雷奮動萬物,故為動也。巽入也,巽象風,風行无所不入,故為入也。坎陷也,坎象水,水處險陷,故為陷也。離麗也,離象火,火必著於物,故為麗也。艮止也,艮象山,山體靜止,故為止也。兌說也,兌象澤,澤潤萬物,故為說也。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 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畜獸之象,略明遠取諸物也。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也。坤為牛,坤象地,任重而順,故為牛也。震為龍,震,動象,龍,動物,故為龍也。巽為雞,巽主號令,雞能知時,故為雞也。坎為豕,坎主水瀆,豕處污濕,故為豕也。離為雉,離為文明,雉有文章,故為雉也。艮為狗,艮為靜止,狗能善守禁止外人,故為狗也。兌為羊,兌,說也,王廙云「羊者順從之畜」,故為羊也。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 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諸身也。乾尊而在上,故為首也。坤為腹,坤能包藏含容,故為腹也。震為足,足能動用,故為足也。巽為股,股隨於足,則巽順之謂,故為股也。坎為耳,坎北方之卦,主聽,故為耳也。離為目,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也。艮為手,艮既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為手也。兌為口,兌西方之卦,主言語,故為口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正義曰:此一節說乾坤六子,明父子之道。王氏云「索,求也,以乾坤為父母而求其子也,得父氣者為男,得母氣者為女」,坤初求得乾氣為震,故曰長男,坤二求得乾氣為坎,故曰中男,坤三求得乾氣為艮,故曰少男,乾初求得坤氣為巽,故曰長女,乾二求得坤氣為離,故曰中女,乾三求得坤氣為兌,故曰少女。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 正義曰:此下歷就八卦廣明卦象者也,此一節廣明乾象。乾既為天,天動運轉,故為圜也。為君為父,取其尊首而為萬物之始也。為玉為金,取其剛而清明也。為寒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為大赤,取其盛陽之色也。為良馬,取其行健之善也。為老馬,取其行健之久也。為瘠馬,取其行健之甚,瘠馬骨多也。為駁馬,言此馬有牙如倨能食虎豹,爾雅云「倨牙食虎豹」,此之謂也,王廙云「駁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為木果,取其果實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坤象。坤既為地,地受任生育,故謂之為母也。為布,取其地廣載也。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為吝嗇,取其地生物不轉移也。為均,取其地道平均也。為子母牛,取其多蕃育而順之也。為大輿,取其能載萬物也。為文,取其萬物之色雜也。為眾,取其地載物非一也。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其於地也為黑,取其極陰之色也。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震象。為玄黃,取其相雜而成蒼色也。為旉,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為大塗,取其萬物之所生出也。為長子,如上文釋震為長子也。為決躁,取其剛動也。為蒼筤竹,竹初生之時色蒼筤,取其春生之美也。為萑葦,萑葦,竹之類也。其於馬也為善鳴,取其象雷聲之遠聞也。為馵足,馬後足白為馵,取其動而見也。為作足,取其動而行健也。為的顙,白頟為的顙,亦取動而見也。其於稼也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也。其究為健,究,極也,極於震動則為健也。為蕃鮮,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巽象。巽為木,木可以輮曲直,即巽順之謂也。為風,取其陽在上搖木也。為長女,如上釋巽為長女也。為繩直,取其號令齊物,如繩之直木也。為工,亦正取繩直之類。為白,取其風吹去塵故絜白也。為長,取其風行之遠也。為高,取其風性高遠,又木生而上也。為進退,取其風之性前却,其物進退之義也。為不果,取其風性前却,不能果敢決斷,亦皆進退之義也。為臭,王肅作「為香臭」也,取其風所發也,又取下風之遠聞。其於人也為寡髮,寡,少也,風落樹之華葉則在樹者稀踈,如人之少髮亦類於此,故為寡髮也。為廣顙,頟闊為廣顙,髮寡少之義,故為廣顙也。為多白眼,取其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也。為近利,取其躁人之情多近於利也。市三倍,取其木生蕃盛,於市則三倍之宜利也。其究為躁卦,究,極也,取其風之勢極於躁急也。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坎象。坎為水,取其北方之行也。為溝瀆,取其水行无所不通也。為隱伏,取其水藏地中也。為矯輮,取其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輮,水流曲直故為矯輮也。為弓輪,弓者激矢,取如水激射也,輪者運行,如水行也。其於人也為加憂,取其憂險難也。為心病,憂其險難故心病也。為耳痛,坎為勞卦也,又北方主聽,聽勞則耳痛也。為血卦,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為赤,亦取血之色。其於馬也為美脊,取其陽在中也。為亟心,亟,急也,取其中堅內動也。為下首,取其水流向下也。為薄蹄,取其水流迫地而行也。為曳,取其水磨地而行也。其於輿也為多眚,取其表裏有陰,力弱不能重載,常憂災眚也。為通,取其水行有孔穴也。為月,取其月是水之精也。為盜,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其於木也為堅多心,取剛在內也。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離象。離為火,取南方之行也。為日,取其日是火之精也。為電,取其有明似火之類也。為中女,如上釋離為中女也。為甲胄,取其剛在外也。為戈兵,取其剛在於外,以剛自捍也。其於人也為大腹,取其懷陰氣也。為乾卦,取其日所烜也。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皆取剛在外也。其於木也為科上槁,科,空也,陰在內為空,木既空中者上必枯槁也。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艮象。艮為山,取陰在於下為止,陽在於上為高,故艮象山也。為徑路,取其山雖高有澗道也。為小石,取其艮為山,又為陽卦之小者,故為小石也。為門闕,取其有徑路又崇高也。為果蓏,木實為果,草實為蓏,取其出於山谷之中也。為閽寺,取其禁止人也。為指,取其執止物也。為狗為鼠,取其皆止人家也。為黔喙之屬,取其山居之獸也。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取其山之所生,其堅勁故多節也。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 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兌象。兌為澤,取其陰卦之小,地類卑也。為少女,如上釋兌為少女也。為巫,取其口舌之官也。為口舌,取西方於五事為言,取口舌為言語之具也。為毀折為附決,兌西方之卦,又兌主秋也,取秋物成熟,槀稈之屬則毀折也,果蓏之屬則附決也。其於地也為剛鹵,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為妾,取少女從姊為娣也。為羊,如上釋取其羊性順也。

周易序卦第十

  • 正義曰:序卦者,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其先後之次其理不見,故孔子就上下二經各序其相次之義,故謂之序卦焉。其周氏就序卦以六門主攝,第一天道門,第二人事門,第三相因門,第四相反門,第五相須門,第六相病門,如乾之次坤、泰之次否等是天道運數門也,如訟必有師、師必有比等是人事也,如因小畜生履、因履故通等是相因門也,如遯極反壯、動竟歸止等是相反門也,如大有須謙、蒙稚待養等是相須也,如賁盡致剝、進極致傷等是相病門也。韓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緼也,蓋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不取深緼之義故云非易之緼,故以取其義理也。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里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且聖人本定先後,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康伯所云「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蓋不虛矣,故不用周氏之義。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屯,剛柔始交,故為物之始生也。

  • 正義曰:王肅云「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故為物始生也」,盧氏云「物之始生故屯難」,皆以物之始生釋屯難之義,案上言「屯者盈也」釋屯次乾坤其言已畢,更言「屯者物之始生」者,開說下「物生必蒙」,直取始生之意,非重釋屯之名也,故韓康伯直引「剛柔始交」以釋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

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夫有生則有資,有資則爭興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眾起而不比則爭無由息,必相親比而後得寧也。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比非大通之道,則各有所畜以相濟也,由比而畜故曰小畜而不能大也。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禮所以適用也,故既畜則宜用,有用則須禮也。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否則思通,人人同志,故可出門同人不謀而合。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順以動者眾之所隨。故受之以隨。

  • 正義曰:鄭玄云「喜樂而出,人則隨從」,孟子曰「吾君不游吾何以休,吾君不豫吾何以助」,此之謂也。王肅云「歡豫人必有隨,隨者皆以為人君喜樂歡豫,則以為人所隨」,案豫卦彖云「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即此上云「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其意以聖人順動能謙,為物所說,所以為豫,人既說豫,自然隨之,則謙順在君,說豫在人也,若以人君喜樂游豫人則隨之,紂作靡靡之樂長夜之飲,何為天下離叛乎,故韓康伯云「順以動者眾之所隨」,在於人君取致豫之義然後為物所隨,所以非斥先儒也。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事而後可大,可大之業由事而生。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可觀則異方合會也。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物相合則須飾以脩外也。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極飾則實喪也。剝者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不養則不可動,養過則厚。

  • 正義曰:鄭玄云「以養賢者宜過於厚」,王輔嗣注此卦云「音相過之過」,韓氏云「養過則厚」與鄭玄、輔嗣義同,唯王肅云「過莫大於不養」則以為過失之過,案此序卦以大過次頤也,明所過在養,子雍以為過在不養,違經反義莫此之尤,而周氏等不悟其非,兼以過失釋大過之名,已具論之於經也。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過而不已則陷沒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物窮則變,極陷則反所麗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言咸卦之義也,凡序卦所明非易之緼也,蓋因卦之次託以明義,咸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夫婦之象莫美乎斯,人倫之道莫大乎夫婦,故夫子殷勤深述其義以崇人倫之始,而不係之於離也。先儒以乾至離為上經,天道也,咸至未濟為下經,人事也,夫易六畫成卦,三材必備,錯綜天人以效變化,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斯蓋守文而不求義,失之遠矣。

  • 正義曰:韓於此一節注破先儒上經明天道下經明人事,於咸卦之初已論之矣。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夫婦之道以恆為貴,而物之所居不可以恆,宜與世升降,有時而遯也。

物不可以終遯,遯君子以遠小人,遯而後亨何可終邪,則小人遂陵君子日消也。故受之以大壯。陽盛陰消,君子道勝。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以柔而進也。晉者進也。雖以柔而進,要是進也。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夷者傷也。

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傷於外必反脩諸內。

家道窮必乖,室家至親,過在失節,故家人之義唯嚴與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家人尚嚴,其敝必乖也。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而不已必決,益而不已則盈,故必決也。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

決必有遇,以正決邪,必有嘉遇也。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井久則濁穢,宜革易其故。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革去故,鼎取新,既以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也,鼎所以和齊生物成新之器也,故取象焉。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旅而无所容,以巽則得所入也。巽者入也。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說不可偏係,故宜散也。渙者離也。渙者發暢而无所壅滯則殊趣,各肆而不反則遂乖離也。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夫事有其節則物之所同守而不散越也。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孚,信也,既已有節則宜信以守之。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守其信者則失貞而不諒之道,而以信為過,故曰小過也。

有過物者必濟,行過乎恭,禮過乎儉,可以矯世厲俗有所濟也。故受之以既濟。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有為而能濟者,以己窮物者也,物窮則乖,功極則亂,其可濟乎,故受之以未濟也。

周易雜卦第十一

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

  • 正義曰:上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雜卦孔子更以意錯雜而對辨其次第,不與序卦同,故韓康伯云「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虞氏云「雜卦者,雜六十四卦以為義,其於序卦之外別言也,此者聖人之興因時而作,隨其時宜,不必皆相因襲,當有損益之意也,故歸藏名卦之次亦多異於時,王道踳駮,聖人之意或欲錯綜以濟之,故次序卦以其雜也」。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親比則樂,動眾則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以我臨物故曰與,物來觀我故曰求。上古韻幽部屯見而不失其居,屯利建侯,君子經綸之時,雖見而磐桓,利貞不失其居也。蒙雜而著,雜者未知所定也,求發其蒙則終得所定,著,定也。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極損則益,極益則損。大畜時也,因時而畜故能大也。无妄災也,无妄之世妄則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來,還也,方在上升故不還也。謙輕而豫怠也。謙者不自重大。之部噬嗑食也,賁无色也,飾貴合眾,无定色也。兌見而巽伏也,兌貴顯說,巽貴卑退。隨无故也,蠱則飭也。隨時之宜,不繫於故也,隨則有事,受之以蠱,飭,整治也,蠱所以整治其事也。職部剝爛也,物熟則剝落也。復反也。元部晉晝也,明夷誅也,誅,傷也。井通而困相遇也。井,物所通用而不吝也。困,安於所遇而不濫也。侯部咸速也,物之相應,莫速乎咸。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之部解緩也,蹇難也。元部睽外也,相疏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正則小人止,小人亨則君子退。緝部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真部豐多故也,高者懼危,滿者戒盈,豐大者多憂故也。親寡旅也,親寡故寄旅也。離上而坎下也,火炎上,水潤下。小畜寡也,不足以兼濟也。履不處也。王弼云「履卦陽爻皆以不處其位為吉也」。魚部需不進也,畏險而止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本末弱也。真部原作遘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女從男也。陽部頤養正也,既濟定也。耕部歸妹女之終也,女終於出嫁也。未濟男之窮也。剛柔失位,其道未濟,故曰窮也。終部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