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說,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大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近故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于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
光祿大夫·臣鄭沖
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
侍中·臣荀顗
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何晏等上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曰:同門曰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2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少也,上謂凡在己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
4
曾子曰:馬曰:弟子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
5
子曰:「道千乘之國,馬曰:道謂為之政教,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車一乘」,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古者井田,方里為井,井十為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融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義疑,故兩存焉。敬事而信,包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節用而愛人,包曰:節用、不奢侈,國以民為本,故愛養之。使民以時。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務。」
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馬曰:文者、古之遺文。」
7
子夏曰:「賢賢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盡忠節,不愛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鄭曰:主、親也,憚、難也。」
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鄭曰:子禽、弟子陳亢也,子貢、弟子,姓端木、名賜,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與聞其國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願與之為治。」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鄭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
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曰: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於父之道。」
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馬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
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鄭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曰:敏、疾也,有道謂有道德者,正謂問事是非。」
15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鄭曰: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苦。」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曰: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能自切磋琢磨。」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曰:諸、之也,子貢知引詩以成孔子義,善取類,故然之,往告之以貧而樂道,來答以切磋琢磨。」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王曰:但患己之無能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