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包曰: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衆星共之。

2

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

3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謂法教。齊之以刑,馬曰:齊整之以刑罰。民免而無恥,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謂道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也。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終始。六十而耳順,鄭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馬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

5

孟懿子問孝,孔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鄭曰: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將問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謚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7

子游問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包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能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畜之,愛而不敬,獸畜之」。

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馬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曾是以為孝乎?馬曰:孔子喻子夏,服勞先食,汝謂此為孝乎?未孝也,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繹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

10

子曰:「視其所以,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觀其所由,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觀人終始,安所匿其情。

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

12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小人比而不周。」

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包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而思,終卒不得,使人精神疲殆。

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孔曰:由、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

子張學干祿,鄭曰:子張、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位也。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包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鄭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包曰:哀公、魯君謚。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包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曰:魯卿季孫肥,康、謚。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包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孝慈則忠,包曰: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包曰: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勉。

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包曰:或人以為居位乃是為政。

子曰:「書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包曰:孝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與為政同。

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質禮變。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

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見義不為,無勇也。孔曰:義所宜為而不能為,是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