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馬曰:孰、誰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2
三家者以雍徹,馬曰: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諸侯及二王之後來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4
林放問禮之本,鄭曰:林放、魯人。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包曰: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於奢,不如儉,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包曰:諸夏、中國,亡、無也。」
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弟子冉求,時仕季氏,救猶止也。」
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馬曰:倩、笑貌,盼、動目貌,絢、文貌,此上二句在衛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
子曰:「繪事後素。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曰:「禮後乎?孔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
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曰:禘祫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羣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鬱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
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包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12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孔曰:王孫賈、衛大夫,奧、內也,以喻近臣,竈以喻執政,賈、執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獲罪於天,無所禱於衆神」。」
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
15
子入大廟,包曰:大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孔曰: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
16
子曰:「射不主皮,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馬曰: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設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鄭曰:牲生曰餼,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包曰:羊存,猶以識其禮,羊亡,禮遂廢。」
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曰: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為諂。」
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而不至淫,哀而不至傷,言其和也。」
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栢,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包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遂事不諫,包曰:事已遂,不可復諫止。既往不咎。包曰:事既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
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
或曰:「管仲儉乎?包曰:或人見孔子小之,以為謂之大儉。」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包曰:三歸、娶三姓女,婦人謂嫁曰歸,攝猶兼也,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為儉。」
曰:「然則管仲知禮乎?包曰:或人以儉問,故答以安得儉,或人聞不儉,便謂為得禮。」
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鄭曰: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已!始作,翕如也,大師、樂官名,五音始奏,翕如盛。從之,純如也,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純、和諧也。皦如也,言其音節明也。繹如也,以成。縱之以純如、皦如、繹如,言樂始於翕如而成於三。」
24
儀封人請見,鄭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包曰:從者、弟子隨孔子行者,通使得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聖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已久矣,極衰必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
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