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1

子曰:「里仁為美,鄭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善。擇不處仁,焉得知?鄭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里,不得為有知。

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困則為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好惡也。

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仆,雖急遽偃仆不違仁。

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己,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云「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曰:黨、黨類,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

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言君子之於天下,無適無莫,無所貪慕也,唯義之所在也。

11

子曰:「君子懷德,孔曰:懷、安也。小人懷土,孔曰:重遷。君子懷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懷惠。包曰:惠、恩惠。

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包曰: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

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己。

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猶曉也。

17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

子曰:「事父母幾諫,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包曰: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己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己之諫。

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鄭曰:方猶常也。

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鄭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

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

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

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謂速數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