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包曰:老彭、殷賢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
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鄭曰:無是行,於我、我獨有之。」
3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
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曰:孔子衰老,不復夢見周公,明盛時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也。」
6
子曰:「志於道,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於德,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於仁,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遊於藝。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
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
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之說,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
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喪者哀慼,飽食於其側,是無惻隱之心。
10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於禮容。
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孔曰:言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唯我與顏淵同。」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孔曰:大國三軍,子路見孔子獨美顏淵,以為己勇,至於夫子為三軍將,亦當唯與己俱,故發此問。」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孔曰:暴虎徒搏,馮河徒涉。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2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鄭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雖執鞭之賤職我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13
子之所慎:齋、戰、疾。孔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獨能慎之。
14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周曰:孔子在齊聞習韶樂之盛美,故忽忘於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王曰:為、作也,不圖作韶樂至於此,此、齊也。」
15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鄭曰:為猶助也,衛君者、謂輒也,衛靈公逐大子蒯瞶,公薨而立孫輒,後晉趙鞅納蒯瞶於戚,衛石曼姑帥師圍之,故問其意助輒不乎?」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孔曰:夷齊讓國遠去,終於餓死,故問怨邪?以讓為仁,豈有怨乎?」
出,曰:「夫子不為也。鄭曰:父子爭國,惡行,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知不助衛君明矣。」
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曰: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鄭曰: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
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釋文曰魯讀易為亦,今從古
,可以無大過矣。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
18
子所雅言:孔曰:雅言、正言也。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鄭曰: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故不可有所諱,禮不誦,故言執。
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曰: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鄭曰:言此者、勸人學。」
21
子不語怪、力、亂、神。王曰:怪、怪異也,力謂若奡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亂謂臣弒君、子弒父,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
2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包曰:桓魋、宋司馬,天生德於予者、謂授我以聖性,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24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包曰:二三子謂諸弟子,聖人知廣道深,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隱匿,故解之。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包曰:我所為無不與爾共之者,是丘之心。」
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者有形質,可舉以教。
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疾世無明君。」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孔曰:難可名之為有常。」
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以繳繫釣,羅屬著綱,弋、繳射也,宿、宿鳥。
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包曰: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曰:如此者次於天生知之。」
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鄭曰: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之。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孔曰:教誨之道,與其進,不與其退,怪我見此童子,惡惡一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保其往也。鄭曰:往猶去也,人虛己自絜而來,當與之進,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
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包曰:仁道不遠,行之即是。」
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曰:司敗、官名,陳大夫,昭公、魯昭公。」
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孔曰:巫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黨,魯吳俱姬姓,禮,同姓不昬,而君取之,當稱吳姬,諱曰孟子。」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曰:以司敗之言告也,諱國惡、禮也,聖人道弘,故受以為過。」
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樂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莫、無也,文無者、猶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猶人者、言凡文皆不勝於人。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孔曰:身為君子,己未能也。」
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馬曰:正如所言,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
35
子疾,子路請禱,包曰:禱、禱請於鬼神。子曰:「有諸?周曰:言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孔曰:子路失旨,誄、禱篇名。」
子曰:「丘之禱久矣!孔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
36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曰:俱失之,奢不如儉,奢則僭上,儉不及禮,固、陋也。」
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鄭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
38
君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