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法句經譯後記


葉均 (1916-1985)
葉均 (1916-1985)

法句(Dharmapada)是集錄關於佛教道德的格言,屬於巴利(Pāli)三藏的經藏,是小部(Khuddaka-Nikāya)十五卷中的第二卷。這個小經在南方的上座部(Theravāda)佛教國中,有其最崇高的地位,東西各國的文字亦有甚多譯本。現在我能先把它譯成中文和師友們見面,自己也覺得是在困苦中所得到的一點愉快。

一九四六年夏天,依據中錫交換學僧的五年條約,太虛大師選派光宗和我來錫蘭研究巴利佛學。當時住在布教師學院(Dharmaduta Vidyalaya)(該院僅二年即停辦),因語言不通,先事學習英文。伙食由錫蘭摩訶菩提會(Maha Bodhi Society)供給,但學費和教師方面仍須自己設法補救。所以有三年時間,曾於每日下午去教華僑的子弟們讀中文,藉以收入一部分酬金維持學費。後來聽懂了英語,學習巴利,又因教師大成問題,對於所學不能有如理想的進步。一九五〇年法舫法師來錫後,我的生活稍得安定。但因巴利教師問題,於一九五一年五月間,自哥倫坡(Colombo)遷到古羅難格拉(Kurunegala)的摩利耶智護學院(Maliyadewa Vidyarakshaka Pirivens)去攻讀巴利。不料十月三日舫法師突然入滅,我的內心又未免受了很大的打擊。後來深蒙各方師友們的慈愛及護法們的保護,予以安慰支持,使我又得安心研究。這些困難環境及其變化,都是來錫之前未曾想到的。一九五二年初,身心既得安定,我便決心先譯「法句」。約三個月,在摩利耶智護學院內譯出二十四品,後因金剛智博士(Ven.Dr.P. Vajirañāṇa Mahā Thera)恢復了布教師研究院(Dharmaduta Ashrama Vidyalaya),所以三月杪我又遷回哥倫坡,住在該院研究,並繼續譯出後二品。

在翻譯期間,對於巴利原文方面,曾蒙 Ven. Pandit H. Upatissa Thera 與 Ven.Pandit P. Paññānanda Thera 二位法師的很大幫助。譯完此經後,深蒙印順導師慈悲為之潤文及詳細的指示匡正,並承作序詳述中國法句的譯史,心中實覺無限的榮幸和感謝。校印之事,全仗續明法師費心。封面蒙竺摩法師題字增光。又承妙欽法師在菲律賓勸助印資。一一敬致謝意。同時對於各方師友、護法及摩訶菩提會的關心援助,使我能在錫蘭安心繼續研究與翻譯,此功此德,都是他們的,自己只有十分的慚愧和誠意的感激而已!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了參記於錫蘭布教師研究院

案,葉均「南傳法句經」譯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翌年初版於香港,1984年再版於北京。初版時除印順法師序外,尚有譯後記一篇,備述求法之艱難,不知為何現在的版本多不載,所以特意找來放在這裡,可以感念前人譯經的辛苦。憶曩歲遠赴蘭卡,所在的 Na Uyana 鄰近 Kurunegala,期間也頗遊歷,只是當年的摩利耶智護學院未知何處?聊附於此,心存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