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垂涅槃遊行記略


據長阿含遊行經,佛臨涅槃前歷經三國,由摩竭陀王舍城始,先至跋祇,再至末羅,於拘尸那竭入滅。

詳細說來,沿途路過的地點有,摩竭陀的竹園、巴陵弗城,跋祇的拘利村、那陀村、毗舍離國、竹林叢、遮婆羅塔、香塔、菴婆羅村、瞻婆村、揵荼村、波梨娑村、負彌城北尸舍婆林,末羅的波婆城、拘尸那竭。

今於地圖內大略擬出王舍城至拘尸那竭之行程(約 300 公里)。

佛垂涅槃遊行圖
佛垂涅槃遊行圖

茲並摘錄佛陀最後之事蹟,羅列於下。

1. 羅閱城耆闍崛山

  • 為大臣禹舍說跋祇七增盛事
  • 召集諸比丘,說比丘七不退法

2. 路由摩揭,至竹園

  • 為諸比丘說五分法身

3. 路由摩揭,至巴陵弗城

  • 諸清信士歸依,為起大堂舍、平治處所,說犯戒五衰、持戒五德
  • 為阿難說此城禹舍所造以防禦跋祇,此城最勝
  • 諸清信士、禹舍設供,為說此處賢善,乃出城門,以神力渡河

4. 跋祇,至拘利村

  • 為諸比丘說四深法(戒、定、慧、解脫)

5. 路由跋祇,至那陀村

  • 為阿難說法鏡(聖弟子得不壞信)

6. 止揵椎處

  • 為阿難說信佛法僧、信戒得定

7. 路由跋祇,至毗舍離

  • 為菴婆婆利漸為說法,示教利喜,乃歸依,佛詣彼園止宿
  • 五百離車以偈贊佛,以衣施佛,佛告以五者難得
  • 為菴婆婆利說四諦,乃遠離塵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

8. 路由跋祇,至竹林叢

  • 毗沙陀耶設供
  • 召集諸比丘,乃遣散大眾,獨與阿難安居,「佛身生疾,舉體皆痛」
  • 為阿難說「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即修習四念住

9. 遮婆羅塔

  • 為阿難說修習四神足者可住世一劫有餘,阿難未請佛住世
  • 魔波旬來,佛說「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
  • 入定意三昧,捨命住壽,地大震動,佛放大光
  • 為阿難說地動八因、八眾,如來能知受、想、觀起住滅

10. 香塔

  • 召集諸比丘,「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涅槃」

11. 路由跋祇,至菴婆羅村

  • 為大眾說戒、定、慧、解脫

12. 瞻婆村、揵荼村、波梨娑村

13. 路由跋祇,至負彌城北,止尸舍婆林

  • 為諸比丘說四大教法

14. 路由末羅,至波婆城闍頭園

  • 周那設供,「別煮栴檀樹耳,世所珍奇」,佛說世有四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 為阿難說周那功德

15. 向拘尸那竭途中

  • 遇福貴,佛說如來專精,不聞雷聲,福貴得法眼淨,施二黃金㲲
  • 為阿難說如來光色殊常

16. 拘孫河

  • 飲拘孫河水、澡浴
  • 周那先佛滅度
  • 阿難問佛葬法,為說四種人應起塔廟
  • 遇梵志,佛及阿難辭其三請

17. 娑羅園雙樹間

  • 為阿難說以非時花不名供養,能受法、行法者名供養如來
  • 阿難却梵摩那比丘,佛說其功德
  • 阿難勸佛於他處入滅,佛說此城因緣
  • 召集五百末羅,供養五百張㲲
  • 為須跋說無八正道則無四沙門果,須跋出家受具,先佛入滅,是最後弟子
  • 說阿難功德、說四聖地
  • 告阿難聽諸釋種及異學梵志出家、勿試四月,對闡弩比丘行梵罰,對女人輩勿見、勿語、斂心
  • 告阿難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捨小小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
  • 三問諸比丘,於佛法僧及道有疑否
  • 出金色臂,說最後之教誡,入般涅槃

18. 阿那律尊者

  • 召諸末羅,停舍利於園中七日,入城東門,出北門,渡尼連禪河,至天冠寺,闍維不果

19. 大迦葉尊者

  • 跋難陀言「我等自在」
  • 見世尊足有異色
  • 作頌,乃闍維之

20. 香姓婆羅門

  • 先奉上牙與阿闍世王,再八分舍利,其第九瓶塔(香姓),第十炭塔(畢鉢村人),十一生時髮塔

21. 說出生、出家、成道、涅槃皆於二月八日沸星


世尊最後之教誡:

Ath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handa dāni, bhikkhave, āmantayāmi vo, 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ā ti, ayaṃ Tathāgatassa pacchimā vāc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噫!諸比丘!今者我當告汝等——諸行是壞滅法,汝等應以不放逸而成就。此係如來之最後言說。」

波婆城周那住處所建之窣堵坡,佛陀最後應供處(維基百科)
波婆城周那住處所建之窣堵坡,佛陀最後應供處(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