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利經第三
聞如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國王、大臣及理家所待敬,事遇不懈,飯食、衣被、臥床、疾藥,供所當得。
是時,梵志自坐其講堂,共議言:「我曹本為國王、大臣、人民、理家所待遇,今棄不復用,悉反事沙門瞿曇及諸弟子,今我曹當共作方便敗之耳。」便共議:「今但當求我曹部伍中最端正好女共殺之,以其死屍埋於祇樹間,爾乃毀傷沙門瞿曇及諸弟子,令惡名遠聞,待遇者遠離,不復敬之,學者悉不復得衣食,皆當來事我曹,我曹便當為世尊,壞瞿曇,世無能勝我曹者。」即共行,謂好首言:「汝寧知我曹今棄,不復見用,反以沙門瞿曇為師,汝寧能忿,為眾作利不?」好首言:「作利云何?」曰:「唯捨壽命死耳。」答言:「我不能也。」曰:「汝不能爾者,從今以後,終不復內汝著數中也。」女聞大不樂,即言諾:「是我職當也。」眾學言:「善哉。」便共教女言:「從今以後,朝暮到佛所,數往祇樹間,悉令萬姓見知汝,如是,我曹共殺汝,埋著祇樹間,令瞿曇得毀辱不。」小女即承教,數數往來沙門所,令眾人知女如是,便取女殺,埋著祇樹間。
眾梵志便相聚會,到王宮門,稱怨言:「我曹學中有一女,獨端正,花色無雙,今生亡不知處。」王謂言:「女行來常在何所?」共對言:「常往來沙門瞿曇所。」王言:「爾者,當於彼求。」便從王乞吏兵,王即與之。尋求行轉到祇樹間,便掘出死屍,著床上,共持於舍衛四道,悉遍里巷稱怨言:「眾人觀沙門瞿曇釋家子,常稱言德戒,弘普無上,如何私與女人通,殺埋藏之?如是當有何法、何德、何戒行乎?」
食時,眾比丘悉持應器,入城乞食,眾理家人民遙見,便罵言:「是曹沙門,自稱言有法、德、戒,子曹所犯若此,當有何善?奈何復得衣食?」眾比丘聞如是,持空應器,出城,洗手足,盛藏應器到佛所,作禮,悉住不坐,如事具說。
是時,佛說偈言:
無想放意妄語,眾鬪被箭忍痛,
聞凡放善惡言,比丘忍無亂意。
佛告比丘:「我被是妄謗,不過七日耳。」是時,有清信女,字惟閻,於城中聞比丘求食悉空還,甚䘏念佛及比丘僧,便疾行到祇樹,至佛所,頭面作禮,繞佛,坐一邊。佛為廣說經法,惟閻聞經竟,起,叉手白佛言:「願尊及比丘僧從我家飯七日。」佛默然受之,惟閻便繞佛三匝而去。至七日,佛告阿難:「汝與眾比丘入城悉於里巷、四衢街道,說偈言:
常欺倒邪冥,說作身不犯,重冥行欺具,自怨到彼苦,
修地利分具,不守怨自賊,惡言截頭本,常關守其門。
當尊反興毀,尊空無戒人,從口內眾憂,嫉心眾不安,
摶掩利人財,力欺亦可致。是悉皆可忍,是最以亡寶。
有怨於正人,世六餘有五,惡有道致彼,坐意行不正,欺咤有十萬。
阿難即受教,俱入城,於里巷四街道,說如佛所言。即時,舍衛人民及諸理家皆生意言:「釋家子實無惡,學在釋家,終不有邪行。」
是時,眾異梵志自於講堂有所訟。中有一人,言露子曹事,於外出聲言:「汝曹自共殺好首,而怨佛及弟子乎?」大臣聞是聲,便入啟王。王即召眾梵志問:「汝曹自共殺好首不?」便言:「實爾。」王怒曰:「當重罰子曹,奈何於我國界,自稱為道,而有殺害之心?」即勅傍臣:「悉收子曹。」遍徇舍衛城里巷匝,逐出國界去。
佛以食時從諸比丘,皆持應器入城。時有清信士,名阿須利,遙見佛,便往作禮,揚聲白佛言:「聞者不識四方名心甚悲,所聞經法不能復誦,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佛謂阿須利言:「不適有是宿命因緣。」
佛便說偈言:
亦毀於少言,多言亦得毀,亦毀於忠言,世惡無不毀。
過去亦當來,現在亦無有,誰盡壽見毀?盡形尚敬難。
佛廣為阿須利說經,便到須達家,直坐正座。須達便為佛作禮,叉手言:「我屬者悲,身不識方面,所聞經法不能復誦,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是時說偈言:
我如象行鬪,被瘡不著想,念我忍意爾,世人無善念。
我手無瘡瘍,以手把毒行,無瘡毒從生,善行惡不成。
佛廣為須達說經,便到惟閻家,直坐正座。惟閻作禮竟,叉手言:「屬者我悲,身不識方面,所聞經法不能復誦,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因為惟閻說偈言:
無曉欲使惱,內淨外何污?愚人怨自誤,向風揚細塵。
惟閻是時快飯食佛比丘僧竟,澡水與,下坐聽佛說經。佛為說守戒淨行,悉見諸道便而去。
時國王波私匿具從車騎,以王威法,出城到祇樹,欲前見佛故,乘騎未到,下車步入,遙見佛,便却蓋、解冠、却諸侍從、脫足金屣,便前為佛作禮就座,叉手白佛言:「屬者甚悲,身不識方面,所聞經法不復誦,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即為王說偈言:
邪念說彼短,解意諦說善,口直次及尊,善惡捨不憂。
以行當那捨,棄世欲自在,抱至德不亂,制欲人所詰。
舍衛一國人民,悉生念疑:「佛及比丘僧從何因緣,致是惡名聲厄?」共視佛威神,甚大巍巍,如星中月,適無敢難。
佛悉知其所念,便說是義足經言:
如有守戒行人,問不及先具演,有疑正非法道,欲來學且自淨。
以止不拘是世,常自說著戒堅,是道法黠所信,不著綺行教世。
法不匿不朽言,毀尊我不喜恐,自見行無邪漏,不著想何瞋憙?
所我有以轉捨,鮮明法正著持,求正利得必空,以想空法本空。
不著餘無所有,行不願三界生,可瞋冥悉已斷,云何行有處所?
所當有悉裂去,所道說無愛著,已不著亦可離,從行拔悉捨去。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