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相應第三


卷一二

2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識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1.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2. 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3.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1. 我時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2. 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3. 又復思惟『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4. 又作是念『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如上廣說,差別者:譬如載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積聚燒然,作大火聚,若復有人增其乾草樵薪,諸比丘!於意云何,此火相續,長夜熾然不?」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愛,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諸比丘!若彼火聚熾然,不增樵草,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火當滅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復問:「有死不?」

答言:「有。」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

「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歎稱揚、隨喜——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2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捨,長夜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說內觸法,我已取也。」時彼比丘於佛前如是如是自記說,如是如是世尊不悅。

爾時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如聖法律內觸法,異於此比丘所說。」

阿難白佛:「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內觸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意譯所依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端政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端政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見、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麨飯,不取水飲,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永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轉,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轉,彼識永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彼行永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趣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實寂宋本作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知,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3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爾時尊者跚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跚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跚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3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

第二亦如是說。

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無因作者,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鉢,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受第一記。

3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於路見玷牟留外道出家,少有所營,至耆闍崛山遊行,遙見世尊,往詣其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今非論時,須入城乞食,來還當為汝說。」

第二說亦如是。

第三復請:「沙門瞿曇!將於我所作留難不?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隨汝意問,當為汝說。」

玷牟留外道出家即問:「沙門瞿曇!苦樂自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沙門瞿曇!苦樂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為自他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他作者,此是無記。」

復問:「瞿曇!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是無記。」

廣說如上阿支羅迦葉經,乃至世尊為玷牟留外道出家受第一記。

卷一四

3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浮彌比丘住耆闍崛山,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浮彌所,共相問訊慶慰,共相問訊慶慰已,退坐一面,語尊者浮彌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浮彌語諸外道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時諸外道出家問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

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他作耶?」

答言:「苦樂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自他作耶?」

答言:「苦樂自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復問:「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諸外道出家復問:「云何,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說言無記,苦樂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自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說言無記?今沙門瞿曇說苦樂云何生?」

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

時諸外道出家聞尊者浮彌所說,心不歡喜,呵責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去尊者浮彌不遠,坐一樹下。爾時尊者浮彌知諸外道出家去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與舍利弗面相慶慰,慶慰已,以彼諸外道出家所問事具白尊者舍利弗:「我作此答,得不謗毀世尊?如說說不,如法說不?為是隨順法行法,得無為餘因法論者來難詰呵責不?」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浮彌!汝之所說實如佛說,不謗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行法說,不為餘因論義者來難詰呵責,所以者何?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故,尊者浮彌!彼諸沙門、婆羅門所問苦樂自作者,彼亦從因起生,言不從緣起生者,無有是處,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說者,彼亦從緣起生,若言不從緣生者,無有是處,尊者浮彌!彼沙門、婆羅門所說苦樂自作者,亦緣觸生,若言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彼亦緣觸生,若言不緣觸生者,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去舍利弗不遠,坐一樹下,聞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浮彌所論說事,聞已,從座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以尊者浮彌與尊者舍利弗共論說一一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阿難!尊者舍利弗有來問者,能隨時答,善哉!舍利弗有應時智,故有來問者能隨時答,若我聲聞有隨時問者,應隨時答,如舍利弗所說。

「阿難!我昔時住王舍城山中仙人住處,有諸外道出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來問於我,我為斯等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為記說,如尊者舍利弗所說。

「阿難!若諸沙門、婆羅門苦樂自作,我即往彼問言『汝實作是說,苦樂自作耶』,彼答『我言如是』,我即問言『汝能堅執持此義言是真實、餘則愚者,我所不許,所以者何?我說苦樂所起異於此』,彼若問我『云何,瞿曇!所說苦樂所起異』者,我當答言『從其緣起而生苦樂』,如是說苦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我亦往彼所說如上。」

阿難白佛:「如世尊所說義,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緣餘有生故有老死⋯⋯乃至無明故有行,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3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住耆闍崛山,時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定起,詣舍利弗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仁者但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成就何法,名為見具足、直見成就、成就於佛不壞淨,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多聞聖弟子於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實知,云何不善根如實知?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實知,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實知,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實知,尊者摩訶拘絺羅!如是多聞聖弟子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故於此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麁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食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摩訶拘絺羅!復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病如實知,病集如實知,病滅如實知,病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有病如實知?謂三病,欲病,有病,無明病,是名病,如是病如實知,云何病集如實知?無明集是病集,是名病集如實知,云何病滅如實知?無明滅是病滅,如是病滅如實知,云何病滅道跡如實知?謂八正道,如前說,如是病滅道跡如實知,若多聞聖弟子於病如實知,病集如實知,病滅如實知,病滅道跡如實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正見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亦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上說,是名苦滅道跡,如是苦滅道跡如實知,多聞聖弟子如是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具足正見、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道、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法,復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更有餘。謂多聞聖弟子老死如實知,老死集如實知,老死滅如實知,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前分別經說,云何老死集如實知?生集是老死集,生滅是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謂八正道,如前說,多聞聖弟子於此老死如實知⋯⋯乃至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聖弟子於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行如實知?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前說,摩訶拘絺羅!是名聖弟子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唯有此法,更有餘耶?」

舍利弗答言:「摩訶拘絺羅!汝何為逐?汝終不能究竟諸論,得其邊際,若聖弟子斷除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還本處。

3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

若得諸法數,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

「舍利弗!何等為學?何等為法數?」

時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復默然。

佛言:「真實,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為學。

「復次,真實,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於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禪。

爾時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復為作發喜問,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說,於大眾中一向師子吼,言『我於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三問默然無答,世尊尋復作發喜問,我即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於我一日一夜乃至異句異味七夜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佛說此經已,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1.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
  2.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3.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
  4.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
  5.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不學戒,
  6.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懈怠,
  7.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懶墮,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8.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9.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懶墮,懶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1.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病死,
  2.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
  3.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
  4.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
  5.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
  6.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懶墮,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
  7.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懶墮,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聞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懶墮,
  8.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
  9.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

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

「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

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

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

「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勅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不放逸住,於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當得者,不捨慇懃,精進方便,堅固堪能,所以者何?懈怠苦住能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增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退其大義故,精進樂獨住者不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苦報,不於未來世增長生老病死,大義滿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場,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

「是故,比丘!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樂,諸所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當如是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來,比丘!善出家,善得己利,曠世時時得生聖處,諸根具足,不愚不癡,不須手語,好說惡說堪能解義,我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難得之處已得,生於聖處,諸根具足⋯⋯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癡,有果有樂,有樂果報,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然彼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1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住舍衛國象耳池側。

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有生故有老死,不異生有老死,如是說有。」

「尊者茂師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耶?」

尊者茂師羅答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

復問尊者茂師羅:「有滅則寂滅涅槃說者,汝今便是阿羅漢諸漏盡耶?」

尊者茂師羅默然不答。第二、第三問亦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茂師羅:「汝今且止,我當為汝答尊者那羅。」

尊者茂師羅言:「我今且止,汝為我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

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言:「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尊者那羅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那羅言:「彼尊者殊勝所說,汝復云何?」

尊者那羅語尊者阿難言:「尊者殊勝善說真實,知復何言。」

時彼正士各各說已,從座起去。

3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彼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法不如實知,云何法集不如實知,云何法滅不如實知,云何法滅道跡不如實知?謂於老死法不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不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諸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數,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以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法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謂老死法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之沙門數,非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法不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謂六入處法不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而於觸如實知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跡如實知者,無有是處,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無有是處。

「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者,於觸如實知,斯有是處,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斯有是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不如實知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跡超度者,無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無有是處,超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者,無有是處。

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老死乃至六入處三經,如是老死乃至行三經亦如是說。

35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是乃至當覺知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云何當覺知老死?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云何老死集?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集覺知,云何老死滅覺知?謂生滅是老死滅,如是老死滅覺知,云何老死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老死滅道跡,如是老死滅道跡覺知。

「乃至云何行覺知?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覺知,云何行集覺知?謂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覺知,云何行滅覺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覺知,云何行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覺知。」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增法減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增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增法。云何減法?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減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如增法減法,如是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如上說。
  • 如當說三經,有、應、當知三經如上說。

3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多聞比丘,云何如來施設多聞比丘?」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多聞比丘,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若有比丘聞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施設多聞比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說法比丘,云何說法比丘,云何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說法比丘,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若有比丘說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如是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是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法、次法向,諸比丘!云何名為法、次法向?」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卷一五

36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為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云何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如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皆如是說。

3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諸受滅盡,知因緣法盡,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普照諸世間,如日住虛空,破壞諸魔軍,覺諸結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37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欝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

四食

3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麁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麁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麁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願,捨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牕牖,日出東方,光照西壁,如是,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牕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若無西壁,應何所照?」

比丘白佛言:「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識無所住⋯⋯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牕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比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佛告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諸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有所粧畫,作種種像,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如是,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