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头陀支品第二


1

今以少欲、知足等德而净化如前所说的戒,为了成就那些功德,故持戒的瑜伽者亦宜受持头陀支,如是则他的戒为少欲、知足、减损、远离、还灭、勤精进、善育等的功德水洗除垢秽而极清净,以及其务头陀法亦得成就。这样无害于戒及务之德而遍净一切正行者,则得住立于古人的三圣种即衣知足、食知足、住所知足以及得证第四修习乐的圣种,是故我今开始说头陀支。

2

为那些舍离世间染着、不惜身命而欲勤得随顺行毗钵舍那的善男子,世尊听许他们受持十三头陀支,即粪扫衣支三衣支常乞食支次第乞食支一座食支一钵食支时后不食支阿练若住支树下住支露地住支冢间住支随处住支常坐不卧支

3

这里,

语义相等受持及规定,区别并破坏,及彼之功德

并于善三法头陀等分别,以及总与别,悉应知抉择。

4

先说语义。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任何尘土之上的,并在穿着的意义上正如尘堆在他们的身上,故名粪扫衣粪扫衣是音译,意译为尘堆衣。或者被视如尘土一样可厌的状态为粪扫衣,这是指到达可厌的状态而说的。如是在粪扫衣的语源上说,有着粪扫衣的意思。有着粪扫衣的习惯者为粪扫衣者。粪扫衣者的支分为粪扫衣支。支分为原因。故知与由于受持而成粪扫衣者是同义的。

与前类似的解释,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称为三衣,有着持三衣的习惯者为三衣者。三衣者的支分为三衣支

5

称为施食的团食落下为乞食,即他人所施的团食集于钵中的意思。到各户人家去求食者为乞食者,或誓愿行乞团食者为乞食者。行即是走。乞食者即乞食的人。他的支分为常乞食支

6

切断为分割,离切断为不断,即不分割之意。与不断共为有不断,即随每家不分割之意。有不断行乞的习惯者为次第行乞者。次第乞食者即次第行乞的人。他的支分为次第乞食支

7

仅在一座而食为一座食。有此习惯者为一座食者。他的支分为一座食支

因拒绝第二盘而仅用一钵中的食物为钵食。在得一钵之食时而作钵食之想,有此一钵食的习惯者为一钵食者。他的支分为一钵食支

8

「客罗」是个无变化词,遮止的意思。吃完了以后所得的食物名为后食。食此后食的为食后食。食后食时而作后食想,有食后食的习惯者名为后食者。不后食者名为客罗后食者时后不食者。这是依受持时后不食拒绝余食而得名的。依照义疏说:

「客罗」是一种鸟名,它若用嘴去啄一枚果子不幸而掉了的话,便不再食别的果子。这比丘亦如此鸟,故名时后不食者。

他的支分为时后不食支

9

有住阿练若的习惯者为阿练若住者。他的支分为阿练若住支

住于树下为树下住。有那种习惯者为树下住者。树下住者的支分为树下住支

露地住支冢间住支类推可知。

10

任何已敷的,即如所敷而住,这与最初指定床座说「这是属于你受用的」是一个意义。有如其所敷而住的习惯者为随处住者。他的支分为随处住支

拒绝卧下而有常坐的习惯者为常坐者。他的支分为常坐不卧支

11

其次,一切头陀支因彼等的受持而除去烦恼,故除去的比丘的支分为头陀支。或因除去烦恼故头陀得名为智,此等的支分而称头陀支。又他们是除遣其敌对者的头陀及行道的支分故称头陀支。如是当先抉择此等头陀支的意义。

12

受持的思为一切头陀支的义疏中这样说

受持者为人。以心、心所法而受持,受持的思为头陀支。彼所拒绝者为事。

破除一切贪欲为。无贪欲的状态为现起。少欲等的圣法为足处。如是当知以相等决择。

13

受持及规定等五种之中,一切头陀支的受持,世尊在世时当由世尊听许而受持,世尊灭后则由大声闻的听许而受持,彼若无时则由漏尽者、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三藏师、二藏师、一藏师、一合诵师、一阿含师、义疏师,彼若无时则由持头陀支者,彼若无时则往塔庙,扫净而后蹲踞下来,如对正觉者说,听其受持。然而但由自己个人受持亦可,这里当以支提山两位兄弟长老中的大兄为少欲而自受持头陀支的故事为例据说,有两兄弟长老住在支提山,长兄个人受持常坐不卧支,不让别人知道,但一夜中因闪电之光,其弟见他坐于床上不卧而问道:「我兄受持常坐不卧吗?」当时长老即默然而卧下,但事后则重新受持

这仅是通论。

14

现在再就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而各别的解说。先说粪扫衣支,于「我今禁止用在家者所施的衣服」、「我今受持粪扫衣支」的二语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这是第一粪扫衣支的受持

15

如是受持头陀支者于冢间的布、店前的布、路上布、垃圾布、胞胎布沐浴布、浴津布、往还布、烧残布、牛啮布、白蚁啮布、鼠啮布、端破布、缘破布、置旗塔衣、沙门衣、灌顶衣、神变所作衣、旅者衣、风散衣、天授衣、海滨衣等的衣布中,可取任何种类,撕掉之后,舍其腐朽部分,取其强纫部分洗刷干净而作为衣,然后弃先前俗人所施之衣而受用。

16

这里的冢间的布是抛弃于冢间的。店前的布是抛弃于店门之前的。路上布是希求福德者从窗口抛弃于路上的布。垃圾布是弃置于垃圾堆的布。胞胎布是用以揩拭胎垢之后而丢掉的。据说,帝须大臣之母,曾用价值百金的布令拭胎垢而后弃于多罗维利路多罗维利路是古代东南锡兰的首都大村中的一条路,也有注为阿努罗陀补罗城中的街中,想道「将为粪扫衣者拾去的」,后为比丘们拾去作为补缀之用。

17

沐浴布是调伏恶魔者将病人从头至足沐浴之后,认为这是不祥之布而弃掉的。浴津布即弃于浴场的布。往还布是人们前往坟墓回来而经洗浴之后所丢掉的。烧残布是烧掉一部分而为人们所弃的。牛啮布等的意义自易明了,此等布也是人们所弃的。置旗是乘船的人树立一旗于岸而后上船的,等他开船而去至于不能看见的距离便可取得此旗。或者树立于战场上的旗,至两军撤去之后亦可取得。

18

塔衣是围盖于蚁塔之上而作供祠的。沙门衣是比丘所有的。灌顶衣是丢在国王灌顶之处的衣。神变所作衣即佛言「来!比丘」的衣。旅者衣是落在道中的衣,这或许是所有主不慎失落的,所以必须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取之。风散衣是被风吹到远方而落下来的,这种不能辨别其所有主的时候是可取的。天授衣如诸天授与阿那律陀长老的衣一样故事见法句注海滨衣是由海浪推到岸上来的。

19

若作「我等施与僧伽」之说而施与的,或者由于行乞而得的布,不为粪扫衣。若给与比丘是根据最上僧腊而施的,或者给与全住处共用的衣,亦不为粪扫衣,如非直接而取的可算粪扫衣。若由施者将衣置于另一比丘的足下而施,由彼比丘置于粪扫衣者的手中,则从一方面说为净物。又置于比丘的手中而施,由彼再置于粪扫衣者的足下,亦算从一方面说为净物。若置于彼比丘的足下而施,再由他以同样的方式置于粪扫衣者的足下,则从两方面说都为净物。如果施者置于比丘的手中,再由他放到粪扫衣者的手中而施者,则名不殊胜衣。粪扫衣者当知这种粪扫衣的差别而受用之。这是规定

20

其次为区别。有上、中、下三种粪扫衣者。仅取冢间之布为上,若取曾作「出家者将拾此布」之念而舍的布为中,受取置于他的足下的为下。任何粪扫衣者若由他自己的希望或甘受俗人所施的刹那,便为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21

次说功德。适合于「出家依粪扫衣」律藏·大品之语的依行道的情况,住立于第一圣种,无守护之苦,得不依他的自由生活,无盗贼的怖畏,无受用的爱着,适合沙门的衣具,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增支部的资具,令人信乐,得成少欲等之果,增长正行,为后人的模范。

22

为降魔军的行者着粪扫衣,如穿铠甲闪耀战场的刹帝利。

世尊亦舍迦尸绸布而着粪扫衣,还有那个不宜穿?

比丘善忆自己的宣言,喜穿适合瑜伽行者的粪扫衣。

这是对于粪扫衣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23

其次,三衣支,于「我今禁止第四衣」、「我今受持三衣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三衣者获得衣布之后,自己不善做或不能剪裁,亦不能获得专门指导的人,或者未得针等任何工具,则可贮藏,并不因此贮藏而犯过。然而自从染时之后,便不宜贮藏了,便名头陀支之贼。这是规定

24

三衣者亦有三种区别。一为上者,他在染衣的时候先染下衣或上衣,染了一种着在身上之后,再染另一种。着了下衣而搭上衣之后,当染重衣。然而重衣是不宜着的(上文凡言「着」均指着下衣)。这是就住在村边者而说,如果是阿练若住者,则二衣同时洗染亦可。然而他必须就近坐在看见任何人时而可即刻取得袈裟搭在身上的地方。次为中者,可在染衣房中暂时着染衣者所公用的袈裟从事染衣。后为下者,可以暂时穿搭同辈比丘的衣从事染衣。即暂缠那里的敷布亦可,但他时不宜取走。同辈比丘的衣一时一时的受用亦可。受持三衣头陀支者,亦得许可有第四种肩袈裟,然而它的宽度仅限于一张手,长度为三肘。此等三者若受用第四衣时,便算破坏头陀支。这是破坏

25

次说功德。三衣的比丘对于掩护身体的衣服常生满足,衣服随身如鸟带翼飞行,很少需要注意衣服,无贮藏衣服之累,生活轻便,舍余衣之贪,虽然许可多衣而他却作适量的应用、过减损烦恼的生活,得少欲等之果,成就此等种种功德。

26

瑜伽智者不爱余衣、不收藏,受持三衣,体会知足的乐味。

瑜伽者有衣如鸟的有翼,欲求安乐当乐于衣制。

这是对于三衣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27

于「我今禁止余分之食」、「我今受持常乞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常乞食支。常乞食者对于僧伽食、指定食、招待食、行筹食、月分食、布萨食、初日食、来者食、出发者食、病者食、看病者食、精舍食、前食、时分食等十四种食不能接受。如果不是用「请取僧伽食」等的说法,而易之用「僧伽在我家中取施食,大德亦可取施食」的说法而施,则他可以接受。由僧伽行筹而给他的非食或精舍内所炊之食亦可接受。这是规定

28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行乞时在他的前面与后面有人送与施食,他也接受,或者行近施家的门外而立的时候,施家取其钵时也给他,盛满施食再送回他亦接受,然而那一天如果要他坐在自己的住所等待施食则不取。中者,如果要他那一天坐在自己的住所而领施食,他也接受,不过第二天再如是便不接受。下者,则明天又明天的施食也接受。然中、下二者未得无依自由之乐,而上者得之。据说,有一次某村中正在讲「圣种经」,一位上者对其他二位说:「贤者!让我们去听法吧。」其中的一位答道:「大德!我因为昨天被一人请坐在住处等他今天的施食所约束啦。」另一位亦说:「我昨天亦已答应人家明天的施食了。」于是他俩便失掉闻法的机会。但那上者则于早晨出去乞食之后,便去领受法味之乐。这三种人如果接受了僧伽食等余分之食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29

这是功德。适合于「出家依于团食」律藏·大品之语的依行道的情况,住立于第二圣种,得不依他的独立生活,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增支部的资具,除怠惰,活命清净,圆满众学注为众学法的行道,不为他养,饶益他人,舍骄慢,除灭味的贪爱,不犯众食为三四人以上受请共食的食物,见单堕三十二、相续食食事既毕受请再食,见单堕三十三及作持的学处,随顺少欲等的生活,增长正当的行道,怜悯后生者。

30

团食知足,不依他生活,行者除去食欲,四方的自由。

舍弃怠惰,活命清净,善慧莫轻乞食行。

因此,

常行乞食比丘自支非他养,不着名利而受诸天的景仰。自说 31

这是常乞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31

次第乞食支,于「我今禁止贪欲行」、「我今受持次第乞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次第乞食者当先站在乡村的门口观察村内是否有什么危险,如见道路上或村中有危险,则可舍离彼处而往他处乞食。如果在那些人家的门口或在道中或于村内都未得到任何东西,则可作非村之想而离之他去。然而若从那里获得任何食物,则不宜离彼而他往。同时,次第乞食者亦宜较早进入村落,因为若遇不安之处可能有充分时间离开那里而往他处乞食。如果施者在他的精舍内供食或者在他乞食的途中有人拿了他的钵而盛以食物给他亦可。然而在他出去乞食之时,若已行近村庄,则必须入村乞食,不得逾越。无论在那里仅得一点食物或全无所得,他都应该依照乡村的次第行乞。这是他的规定

32

次第乞食者也有三种区别。此中,上者,无论在他未达家门之前送食给他,或已离开家门之后送食给他,或者他已从乞食回到寺内的食堂再供他食物,他都不受,然而若已行近家门,有人向他取钵,应该授与。实行这种头陀支,实无他人能与大迦叶长老相等者,然在那样的情形下,他也给与他的钵的。中者,则在乞食时未达家门前,或已离开家门后,甚至已回到住所的食堂内,如有人送食给他,也接受下来,若已行近家门也授与他的钵,然而他那一天决不坐在精舍内许人送供给他。就这点说是和常乞食的上者相似。下者,则亦于一日坐在精舍内而允受送供。如是三者若起贪欲行,便算破坏他的头陀支。这是破坏

33

次说功德。家常常是新的,犹如月亮,对家无悭不吝我的檀越为别的比丘所得,平等的怜悯,无檀越家的过患,不喜招待,不望人家献食,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34

次第乞食的比丘,如月而施家常新,无悭,一切平等的爱悯,也无施家亲近的烦神。

因此,智者为求行于大地的自由,舍他的贪欲,收他的眼睛,前见一寻的次第乞食行。

这是次第乞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35

一座食支,亦于「我今禁止多座食」、「我今受持一座食」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其次,一座食者在食堂中,因为他不能坐长老的座位,所以必须预先观察,觉得这里是合于我的座位方才坐下。如果在他的食事未终之时,而他的阿阇黎或邬波驮耶来,可以起立去作他的义务。三藏小无畏长老说:「应当保护其座位或食物,故此人的食事未终,可以去作他的义务,但不应再食。」这是规定

36

其次,亦有三种区别。此中的上者,对于食物无论是多是少,只要他的手业已触取那食物,他便不得再取别的食物了。如果俗人这样想:「长老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啦。」于是拿酥等给他,作药食则可,但非普通食物。中者,则直至他的钵中的饭还未吃完可取别的,故名食所限制者。下者,则直至未从座起,可以尽量的吃。因为直至他取水洗钵之时而得受食,故名水所限制者,或因直至他起立之时而得受食,故名座所限制者。这三种人如吃了多座之食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37

次为功德。少病,少恼,轻快,强健,安乐住,不犯残余食之过,除味爱,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38

一座食者不会因食而病恼,不贪美味,不妨自己的事业。

为安住、清净烦恼之乐的原因,净意行者当喜这样的一座食。

这是一座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39

一钵食支,亦于「我今禁止第二容器」、「我今受持一钵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一钵食者饮粥的时候,亦得各种调味于容器中,则他应该先食调味或者先饮粥。如果把调味也放到粥里去,则未免有些腐鱼之类会坏了粥的,因粥不坏才可以食。这是关于这种调味品说的。假使是不会坏粥的蜜和砂糖等,则可放到粥里去。生的菜叶,他应该用手拿着吃,或者放到钵里去。因为他已禁止了第二容器,即任何树叶也不可以用的。这是规定

40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除了吃甘蔗之外,别的任何榨物也不可弃的,对于团食、鱼、肉、饼子等亦不可分裂而食。中者,可用一只手分裂而食,所以称他为手瑜伽者。下者,则称他为钵瑜伽者,因为任何放到钵内的,他都可以用手或牙齿分裂而食。这三种人若用第二容器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41

次为功德。除去种种的味爱,舍弃贪多钵之食欲,知食的定量,无携带各种容器的麻烦,不散乱于食事,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42

眼观自己的钵,不乱于多器,食行善者巧把爱味的根掘。

显然可见知足的喜悦,一钵食者之食谁能食?

这是一钵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43

时后不食支,亦于「我今禁止残余食」、「我今受持时后不食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时后不食支者已经吃足之后,则不宜更令净人作食而食。这是规定

44

其次,亦有三种区别。此中,上者,在食第一食时而拒绝他食,故食第一食后便不食第二食。中者,则食完所有的食。下者,则可食至从座起立为止。这三种人若已食完之后更令作食而食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45

次为功德。不犯残余食之过详见单堕三十五,无贪食满腹之病,不贮食物,不再求,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46

智者没有遍求,也无贮藏的麻烦,时后不食的瑜伽者舍离满腹的贪婪。

瑜伽者欲求舍过,奉行这样的头陀支,增长知足等德,而为善逝赞扬。

这是时后不食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47

阿练若住支,亦于「我今禁止村内的住所」、「我今受持阿练若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阿练若住者,离去村内的住所,须于黎明之前到达阿练若。

48

这里,包括村的边界而称为村内的住所。无论一屋或多屋,有墙围或无墙围,有人住或无人住,乃至曾经为商侣住过四个月以上的地方都得名为。犹如阿努罗陀补罗有二帝柱的有墙围的村落,由一中等强力的男子,站在帝柱之内所掷出的石子所落之处,得名村的边界。据律师的意见,如有青年欲示他的力量,伸出腕臂投掷石子,其所掷石所落之所亦得包括于村边的范围。但据经师的意见,是指为驱乌所投之石所落之处而言。

如果没有墙围的村庄,在最末的房屋,若有一妇人站在屋门口自盂中弃水,那水所落之处为屋的边界。再以上述的方法从那屋界所掷的石子所落之处为村,再从那里所掷的石子所落之处为村的边界。

49

次说阿练若,根据律教说,「除了村和村的边界外,其他的一切处都为阿练若。」律藏·波罗夷若据阿毗达磨论师的说法,「于帝柱之外,一切都为阿练若。」分别论然而据经师解说关于阿练若的范围,「至少要有五百弓的距离才名阿练若。」律藏·波逸提这里特别的确定,须用教师的弓标准的教师的弓约四肘长,若有墙围的村自帝柱量起,没有墙围的村则从第一个石子所落之处量起,直至精舍的墙围为止。

50

依律的注解说,如果没有墙围的寺院,则应以第一座住处、或食堂、或常集会所、或菩提树、或塔庙等,离精舍最远的为测量的界限。然据中部的义疏解释,测量的界限亦如村庄一样,应于精舍村庄两者之间都留下一掷石之地,作为边界的范围。这是阿练若的范围

51

如果乡村相近,站在精舍内可能听到村内人们的声音的话,若真的为山河等的自然环境所隔绝而不能取直道而行的,则可取通常的自然之道,如果是用渡船等相通的路,则五百弓的测量应取此等的直径。若取了五百弓绕道的距离以成就其头陀支,而又填塞各处的近村之道,则为头陀支之贼

52

如果住阿练若的比丘的邬波驮耶与阿阇黎有病,在阿练若中不得安适,则送他到乡村的住处而且随从侍候他。但必须于黎明之前及时离村去阿练若,以成其头陀支。然而在他应离村落之时,若病人的疾病转笃,则他应尽其侍候的责任,不应顾虑其头陀支的清净。这是规定

53

其次,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当于一切晨曦降临之时都在阿练若中。中者,得于四个月的雨季中住在村落住处。下者,则冬季亦可住在那里。这三种人若于一定的时间从阿练若来村落的精舍听人说法,虽遇晨曦的降临,不算破坏头陀支。若听完了法回去阿练若,虽仅行至中途便破晓,也不算破了头陀支。如果说法者起座之后,而他想道「稍微寝息之后我们再走」,这样的睡去而至破晓,或因自身的喜好而在村内便破晓,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关于破坏的。

54

次说功德。若住在阿练若的比丘常作阿练若想,则未得的定能得,已得的能护持。正如导师也欢喜地说:

那伽多!我非常欢喜那比丘住在阿练若。增支部

在边鄙寂静住处的住者,他的心不会给不适的色等境界所扰乱,离诸怖畏,舍离生命的爱著,得尝远离的乐味,亦适宜于粪扫衣等。

55

欢喜远离独居边鄙的住所,森林住者也为佛主所喜乐。

独住阿练若的行者得安乐,诸天帝释不知这样的意乐。

他穿粪扫衣如着鲜明的盔甲,赴练若战场,武装其余的头陀,

不久便得降服魔王及魔军,是故智者当喜住于阿练若。

这是阿练若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56

树下住支,亦于「我今禁止在盖屋之下而住」、「我今受持树下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其次,树下住者应该避开下面这些树:两国交界处的树、塔庙的树、有脂汁的树、果树、蝙蝠所住的树、空洞的树、生长在精舍中心处的树,他应选择在寺院边隅之处的树而住。这是规定

57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的上者,不能选择自己好乐的树,不能叫他人清除树下,只可用他自己的足清除落叶而住。中者,可令来到树下的人为他清除。下者,则可叫寺内作杂务的俗人或沙弥去清扫、铺平、撒沙,围以墙垣及安立门户而住。然而若遇大日子,则树下住者应离原处而至其他比较隐秘的地方而坐。这三种人若于盖屋之内作住处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然而据增支部的诵者说,如果他明知自己在盖屋中而让晨曦的降临为破坏。这是破坏

58

次说功德。适合于「出家依于树下的住所」律藏·大品之语的四依行道的情况,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增支部的资具,由于常常得见树叶的转变易于生起无常之想,没有对住所的悭吝及乐于造作的活动,与诸天人共住,随顺于少欲等的生活。

59

最胜佛陀所赞的远离者的住处,有什么地方可与树下比拟的呢?

善净行者住于远离的树下,那是天人护持除去悭吝的住所。

看见树叶深红、青绿、黄色而降落,除去常住的想念。

具眼之人不轻远离的树下,那是佛的传承乐于修习的住所。

这是树下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60

露地住支,亦于「我今禁止盖屋和树下住」、「我今受持露地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露地住者若为听法、为布萨可入布萨堂。假使进去之后下雨,在下雨时不出来,雨停止了应该出来。可得进入食堂、火室作他的义务,或为服侍长老比丘吃饭,学习和教授亦可进入屋中,或将杂乱的放在外面的床、椅等取之入内亦可。若为年老的比丘拿东西行于道中,碰到下雨之时,可以进入途中的小屋。如果没有替年长者拿什么东西,不可急趋于小屋避雨,须以平常自然的步骤行入,住至雨止的时候应即离去。这是规定前面的树下住者亦可通用此法。

61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不得依于树、山或屋而住,只可在露地中用衣作小幕而住。中者,依近树、山或屋,不进入里面可住。下者,则没有加盖的自然山坡、树枝所盖的小庵、麦粉的布、看守田地的人所弃的临时的小屋等都可以住。这三种人若从露地的住处进入屋内或树下而住的刹那,便算破坏了头陀支。据增支部的诵者说,如他知道自己是在彼处而至破晓的为破坏。这是破坏

62

次说功德。舍住所的障碍,除惛沉睡眠,符合于「比丘无着,无家而住,如鹿游行」相应部的赞叹,无诸执着,四方自在,随顺于少欲等的生活。

63

露地而住适于无家易得的生活,比丘心无所着,如鹿的自在,

空中散布宝珠一样的星星,照耀着如灯光一般的明月,

惛沉睡眠的除灭,乐于禅定的修习,不久便知远离的乐味,智者当喜于露地而住。

这是露地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64

冢间住支,亦于「我今禁止住于非冢墓处」、「我今受持冢间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当人们建设村庄时议决,确定一块地作冢墓,冢墓住者不应在此处住,因为那里尚未荼毗死尸,还不能说是冢墓。如果经过荼毗之后,纵使弃置十二年未曾再荼毗,亦得为冢墓。

65

然而,冢墓的住者不应该在那里建造经行处、小庵等,或设床座及预备饮水、食物,乃至为说法而住亦不可。这是一重大的头陀支,为了避免发生危险,事前应该通知寺内的僧伽长老及地方政府的官吏,然后不放逸而住。他在经行时,当开半眼视于墓上。当去冢墓之时,应该避去大道,从侧道而行。在白天内,他应注意确知冢间一切对象的位置,如是则夜间不致为那些景象所恐惧。若诸非人于夜间游行尖叫,不应用任何东西去打他们。不可一日不去冢墓。据增支部的诵者说,如在冢间度过中夜,可于后夜回来。为诸非人所爱好的胡麻粉、豆饭、鱼、肉、牛乳、油、砂糖等的软食和硬食,不宜食。不要入檀越之家。这是规定

66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当在常烧、常有死尸及常有号泣之处而住。中者,于上述的三种之中有一种即可。下者,住在如前述的冢墓形相荼毗后十二年未再荼毗的亦可。这三种人若不住于冢墓之处,便算破坏了头陀支。增支部的诵者说,这是指不去冢墓之日而说的。这是破坏

67

次说功德。得念于死,住不放逸,通达不净相,除去欲贪,常见身的自性,多起悚惧,舍无病之骄等,克服怖畏,为非人所敬重,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68

冢间住者由于常起念死的力量,睡眠之时也无放逸的过失,因为数数观死尸,征服了心中的贪欲。

以大悚惧渐至无骄的境地,为求寂静而作正当的努力,当以倾向涅槃的心,去行那具有种种功德的冢间住支。

这是冢间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69

随处住支,亦于「我今禁止住所的贪欲」、「我今受持随处住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随处住者对于别人向他说「这是给你的」授与的住所,他接受了便生满足之想,不另作其他住所。这是规定

70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的上者,对于给他的住所,不宜询问是远或近、有否非人和蛇等的恼乱、热或冷。中者,可以询问,但不得自己先去视察。下者,则可先去视察,如不合意,另取他处亦可。这三种人如果生起住所的贪欲,便算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71

次说功德。遵守「对于所得当生满足」律藏·波逸提的教诫,希求同梵行者的利益,舍弃劣与胜的分别,无合意、不合意的观念,关闭了随处贪欲之门,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72

所得知足随处而住的行者,即卧草敷也无分别的安乐。

不着最上的住所,得下劣的也不怒,常悯同梵行的新学的利乐。

这是圣人所行,也为牟尼牛王赞叹,所以智者常行随处住的乐。

这是随处住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73

常坐不卧支,亦于「我今禁止于卧」、「我今受持常坐不卧支」的二语之中用任何一语即得受持。常坐不卧者于夜的三时之中当有一时起来经行,于四威仪中只不宜卧。这是规定

74

区别亦有三种。此中,上者,不可用凭靠的东西,也不可以布垫或绷布为蹲坐。中者,于此三者之中可用任何一种。下者,则可用凭靠的东西,或以布垫为蹲坐,以及用绷布、枕头、五肢椅、七肢椅都可。四足及背后凭靠的部分称为五肢椅,五肢再加两臂所凭的两边称为七肢椅。据说,此椅是人们为粪无畏长老(底本为 Pīṭhābhaya 或 Miḷābhaya,叶译据后者为粪无畏,若据前者应为椅无畏)作的,这长老证得阿那含果后而般涅槃。这三种人如接受床席而卧时,便破坏了头陀支。这是破坏

75

次说功德。他的心断了所谓「耽于横卧之乐、转卧之乐、睡眠之乐而住」中部的结缚,适合一切业处的修习,令人信乐的威仪,随顺勤精进,正行增长。

76

结跏趺坐、正身的行者,动乱了魔的心。

比丘舍离横卧、睡眠之乐,精进常坐,光耀苦行之林。

行此得证出世的喜乐,智者当勤常坐的苦行。

这是常坐不卧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的解释。

77

现在再来解释此颂:

并于善三法,头陀等分别,以及总与别,悉应知抉择。

78

此中的善三法,依有学、凡夫、漏尽者的一切头陀支,有善与无记、但无不善的头陀支。或有人说,根据「有恶欲、为欲所败而住阿练若者」增支部的语句,则也有不善的头陀支。对他的答复是这样的,我们并不否认有以不善之心而住阿练若的,任何住于阿练若的人便是阿练若住者,他们可能有恶欲的或少欲的。然而因为受持于此等头陀支而得除去烦恼,故除去烦恼的比丘的支分为头陀支,或因除去烦恼故头陀得名为智,此等的支分而称为头陀支,又它们是除遣其敌对者的头陀及行道的支分,故称头陀支,实无任何支分以不善而称头陀的。不然,则我们应该说有不能除去任何东西的不善的头陀支。不善既不能除去衣服的贪等,也不是行道的支分,故可断言决无不善的头陀支。

79

如果有人主张有离善等三法的头陀支注释指无畏山住者,他们说头陀支只是一个概念——假设法而已,故不属于善、不善、无记的实法。本论是根据大寺的主张造的,则无头陀支实义的存在,如不存在,那末它以除遣些什么故名头陀支呢?同时他们也违反了「受持头陀支之行」律藏·波罗夷的语句,所以不取他们的说法。

这是先对善三法的解释。

80

头陀的分别头陀当知头陀说当知头陀法当知头陀支当知何人适合于头陀支的修行当知

81

头陀是除遣烦恼的人,或为除遣烦恼的法。头陀说,这里有是头陀非头陀说、非头陀是头陀说、非头陀非头陀说、是头陀是头陀说。

82

如果有人,他自己以头陀支而除烦恼,但不以头陀支训诫和教授别人,犹如薄拘罗长老中部,故为是头陀非头陀说,即所谓「薄拘罗尊者是头陀而非头陀说」。若人自己不以头陀支除烦恼,仅以头陀支训诫教授他人的,犹如优波难陀长老本生,故为非头陀是头陀说,即所谓「释子优波难陀尊者非头陀是头陀说」。两种都没有,犹如兰留陀夷长老本生,故为非头陀非头陀说,即所谓「兰留陀夷尊者非头陀非头陀说」。两种都圆满,如法将长老偈,故为是头陀是头陀说,即所谓「舍利弗是头陀是头陀说」。

83

头陀法当知,头陀支的思所附属的少欲、知足、减损、远离、求德等五法,从「依少欲」增支部等的语句,故知为头陀法。

84

此中的少欲知足附属于无贪中,减损远离附属于无贪及无痴的二法中,求德即是智。以无贪而得除去所禁止的诸事之中的贪,以无痴而得除去所禁止的诸事之中覆蔽过患的痴。又以无贪得以除去于听许受用的事物中所起的沉溺欲乐,以无痴得以除去由受持严肃(严肃即减损的异译)的头陀行所起的沉溺苦行。是故当知此等诸法为头陀法。

85

头陀支当知,十三头陀支,当知即粪扫衣支乃至常坐不卧支。此等的相等意义已如前述。

86

何人适合于头陀支的修行当知,即为贪行者及痴行者。何以故?因为受持头陀支是一种苦的行道及严肃的生活,依苦的行道得止于贪,依严肃的生活得除放逸者的痴。然而受持阿练若住支和树下住支亦适合于嗔行者,因为不和别人接触而住可以止嗔。

这是头陀等分别的解释。

87

次说总与别总而言之,此等头陀支可分为三首要支及五单独支为八支。此中的次第乞食支、一座食支、露地住支等为三首要支。因为守住次第乞食支的人,则常乞食支亦得遵守。守住一座食支的人,而一钵食支及时后不食支也善能遵守了。守住露地住支的人,对于树下住支及随处住支还有什么可以当守的呢?此三首要支加阿练若住支、粪扫衣支、三衣支、常坐不卧支及冢间住支等的五单独支为八。

88

又以关于衣服的有二,关于饮食的有五,关于住所的有五,关于精进的有一,如是为。此中的常坐不卧支是关于精进的,余者易知。再以依止为,属于资具依止的有十二,属于精进依止的有一。更以应习、不应习亦为,如果他习行头陀支,对于他的业处有所增长的则应习,假使习行者对于业处是减退的则不应习。然而对于无论习行或不习行亦得增长其业处而无减退的人,但是为了怜悯后生者,亦应习行。其次,对于无论习行或不习行亦不增长其业处的人,为了培植未来的善根,亦应习行。

89

如是依照应习与不应习为二种。但就一切的思而论,则仅为一种,即一种受持头陀支的思。据义疏说,

他们说:「有思即为头陀支。」

90

各别而言,则为比丘有十三,比丘尼有八,沙弥有十二,式叉摩那及沙弥尼有七,优婆塞及优婆夷有二,共为四十二。

91

若于露地中而有冢墓可以成就阿练若住支的话,则一个比丘可于同一时期受持一切头陀支了。对于比丘尼,阿练若住支及时后不食支是由于学处所禁止的,露地住支、树下住支与冢间住支的三支,实行的确很难。而且比丘尼不应离开第二女性而独住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也很难获得同志,纵使获得亦未免合众同住之烦,这样亦难成就她受持此等头陀支的目的。如是除了不可能受持的五支之外,当知为比丘尼的只有八支。

92

如前述的十三支中,除去三衣支,其他的是沙弥的十二支,其他的当知为式叉摩那及沙弥尼的七支。对于优婆塞及优婆夷,一座食支、一钵食支等二支是适合且能够受持的。如是各别的有四十二。

这是总与别的解释。

93

在「住戒有慧人」的偈颂中,以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之道,为了成就以少欲、知足等德而净化如前所述的各种的戒,至此已作应当受持头陀支的论说。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二品,定名为头陀支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