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见清净品第十八


1

现在,再说那前面已经说过的「既以学习及遍问而熟知地的诸法之后,当完成二种是根的清净,即戒清净与心清净」。此中,戒清净即极清净的别解脱律仪等四种戒,业已在「戒的解释」中详细地说,而心清净即与近行相共的等至,这也曾于以心为题目的「定的解释」中以一切行相而详细地说过了。是故应知那些详说过了的方法。

2

其次,那里说「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的五清净是体」。此中,如实而见名色为见清净

3

先说为欲完成见清净的奢摩他行者,当从除了非想非非想处之外的其余的色及无色界禅的任何一种禅出定,以相、味等而把握寻等诸禅支及与它相应的诸法,有了把握之后,则应确定它们以倾向之义而为「名」,因为面向于一切所缘之故。

4

譬如有人看见了蛇在屋中,便追逐它而发现它的洞,如是此瑜伽行者遍观此名而作遍求「此名是依止什么而起的呢」?便见其所依的心色,自此他便把握了心色的所依的大种及以大种为依的其他的所造色的色。他确知一切都是恼坏之故为「色」。于是他简略地确知名色,即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

5

其次,那纯毗钵舍那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即以在四界差别中所说的诸界的把握门中的任何一门而简略或详细的把握四界。此时,当他在由于如实的自作用及自相上而明了的诸界之中,先于业等起的发,而知有四界、色、香、味、食素、命、身净的身十法的十色。于同样的中,因有性的存在,亦有性十法的十色。又于发中,亦有由食等起的而以食素为第八的八法及由时节等起的和心等起的共二十四色。如是于四等起的二十四部分,各各有四十四色。其次,在由于时节及心等起的汗、泪、唾、涕的此等四种之中,各各有二种以食素为第八的十六色。在由于时节等起的胃物、粪、脓、尿的此等四种之中,则各各只有由时节等起而以食素为第八的八色。这是先于三十二行相中的方法。

6

其次,明白了这三十二行相之时,则亦明了其他的十种行相。此中,先说明了在食物等的消化中由业生的火的部分,有以食素为第八及命的九色。同样的,在由心生的出息入息的部分,亦有以食素为第八及声的九色。再明了在四处起的其他的八部分中,各各有命九法及三种以食素为第八的三十三色。

7

他这样详细地由四十二行相而明了此等大种及所造色的种类之时,更由所依及门而明白了眼十法等及心所依十法的六十色。他把此等一切以恼坏之相而作为一以观「色」。

8

他这样把握了色,再由门而明了非色法。即二种五识、三意界及六十八意识界的八十一世间心,与此等心俱生的心所,总说有触、受、想、思、命、心止、作意的此等七种。对于出世间心,既非纯毗钵舍那行者亦非奢摩他行者所能把握的,因为未得证达之故。他把一切的非色法以倾向之相而作为一以观「名」。如是有人以四界差别门而详细地确知名色

9

另一种人则以十八界。怎样的呢?兹有比丘如是忆念诸界「于此身体,有眼界 ⋯⋯ 乃至意识界」,而他不取世人所想念饰以黑白球而在眼窝之中结以腱筋及有广长的肉团为眼,却依蕴的解释的所造色中所说的眼净而确知为眼界。

10

亦不确定眼净以外的其他的五十三色为眼界,即为眼净所依的四界及其所属的色、香、味、食素的四色与保护的命根的九种俱生色,在彼的身十法、性十法的二十业生色,由食等起等的三种以食素为第八的二十四无执受色,如是为其他的五十三色。于耳界等亦然。但于身界为除了眼十法等的其余的四十三色。然而也有人说,由时节及心等起各各加一声为九色,如是共有四十五色。

11

这样此等五净及它们的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的十色为十界。其余诸色为法界。依止于眼及以色为缘而转起的心为眼识界,如是二种五识为五识界,三意界心为一意界,六十八意识界心为意识界,如是一切八十一世间心为七识界,与彼相应的触等为法界。于是此中,有十界半为「名」,有七界半为「色」。如是有人由十八界而确知名色

12

另一种人以十二处。怎样的呢?即如在眼界所说的方法,除了五十三色,他只以眼净而确定为眼处。同样的,以耳、鼻、舌、身界所说的方法而确定耳、鼻、舌、身处。为它们的境的五法为色、声、香、味、触处。世间的七识界为意处。与它相应的触等及其余的色为法处。如是此中,十处半为「色」,一处半为「名」。这样有人由十二处而确知名色

13

另一种人以更简单的蕴而确定。怎样的呢?即于此身中,由四等起的四界及以彼为依止的色、香、味、食素、眼净等的五净、所依色、性、命根及由二等起的声,此等十七色是可得专精的完色及色色。而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积集、相续、老性、无常性的此等十色是相、变化及区划,而非完色及色色,因为此色的相、变化与区分之故而称为色。如是此等一切的二十七色为色蕴。与八十一世间心共同生起的受为受蕴。与彼相应的想为想蕴。行为行蕴。识为识蕴。这样色蕴为「色」,四非色蕴为「名」。如是有些比丘由五蕴而确知名色

14

另一种人则以最简单的方法而确定名色。他以为「一切色,即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中部,如是简略地于此身体而把握于「色」,同样的,他把握意处及法处的一部分为「名」,即此是名,此是色,是为名色。

15

如果那瑜伽者以诸门把握了色,而后去把握非色,然因微细,非色不能现起,但他不可放弃重任,必须把色数数思惟、作意、把握、确定。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以彼为所缘的非色法亦自明了。

16

譬如有眼的人,对不净的镜而看他的面相,然不见相,但他并不以为「不能见相」而丢了镜,却数数摩擦,当他把镜擦得非常干净之时,而他的相亦自明了。又如需要油的人,把胡麻粉放到桶内,洒了水,经一二次的压榨,然不出油,但他并不丢掉胡麻粉,却加以热水数数压榨,这样他便压出清明的油来。亦如想把水澄清的人,拿了迦答迦的子,把手伸入水缸之内,经一二次的摩擦,水仍不能澄清,但他并不丢掉迦答迦的子,却数数摩擦,这样则污泥沉落而水自清。如是这比丘既不放弃他的重负,而对于色数数思惟、作意、把握、确定。

17

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他的障碍的烦恼沉落,如无浊泥之水,心得清净,对于以彼为缘的非色法亦自得明了。此义亦可用其他的甘蔗、盗贼、牛、酪及鱼等的譬喻来说明。

18

其次,对于这样把握了极清净的色的瑜伽者,则由的三种行相而现起非色法。

19

怎样的呢?先说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诸界的,最初现起冲击的触,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与触俱的思为行蕴,心为识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的相 ⋯⋯ 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的相,而最初现起冲击的触,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 ⋯⋯ 乃至心为识蕴。如是由触而现起非色法

20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现起享受彼所缘之味的受为受蕴,与彼相应的想为想蕴,与彼相应的触及思为行蕴,与彼相应的心为识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 ⋯⋯ 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现起享受彼所缘之味的受为受蕴 ⋯⋯ 乃至与彼相应的心为识蕴。如是由受而现起非色法

21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现起知识所缘的识为识蕴,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触与思为行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 ⋯⋯ 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现起知识所缘的识为识蕴,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触与思为行蕴。如是由识而现起非色法

22

兹当说明,于发等的四十二界的部分中的各各四界,则以同样的方便,即于业等起的发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于其他的眼界等的色的把握之门则以完全不同的方法。

23

因为对于如是把握了极清净的色的人,由三种行相而得明了于非色法,所以只有由把握清净之色者而能作把握非色的努力,实无其他之人。如果现起一色法或二色法之时,便舍色而取非色,则将退失业处,如于「地遍修习的解释」中所说的山顶之牝牛相似。若以把握极清净的色而作把握非色的努力者,则得使业处增长广大。

24

他这样由触等所现起的四种非色蕴而确定为「名」,为彼等的所缘的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而确定为「色」。他这样把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一切的三地之法而确定为名与色二种,正如以剑劈开箱子或破裂多罗树干以为二相似,于是他获得结论「除了名色之外,更无其他的有情、补特伽罗、天或梵天等」。

25

他既然以如实自性而确定了名色,为了更舍有情及补特伽罗等的世间之想,为了超越对有情的痴迷,为了置其心于无有痴迷之地,依诸经典,确定「只是名色,而无有情及补特迦罗」,并以比喻而确定名色。即如这样说:

譬如部分的结集说为车,有了诸蕴而成有情的假名。相应部

26

他处说:

贤者!譬如因为以木材为缘,以蔓为缘,以泥为缘,以草为缘,围盖空处,故名为屋,如是,诸贤!以骨为缘,以腱为缘,以肉为缘,以皮为缘,围盖空处,故名为色。中部

27

他处又说:

仅为苦之生,苦住与苦灭,除苦无有生,除苦亦无灭。相应部

28

如此曾有数百经,但说名色而无有情及补特伽罗。是故譬如车轴、车轮、车厢、车辕等部分集成一形之时,说它为车,依第一义说,于一一部分去观察之时,则无有车。亦如木材等的造屋材料,围盖空间而成一形之时,而名为屋,于第一义中,则无有屋。又如手指、拇指等形成一相,而说为拳,譬如胴、弦等名为琵琶,象、马等名为军队,城墙、房屋、城门等名为城市,干、枝、叶等形成一相之时,而名为树,于第一义中,一一观察之时,则无有树。如是仅于五取蕴存在之时而名有情及补特伽罗,于第一义中,观察一一法,则无执着者的所谓「我」或「我是」的有情,只是第一义的名色而已。作如是观者的见名为如实之见

29

其次,如果舍此如实之见而执「有有情」者,则认为有灭或不灭,认为不灭者则堕常见,认为灭者则堕断见。何以故?因为没有为彼出生的其他之法像从乳出酪那样的,所以那执「有情为常」者名为滞着,执「有情为断」者名曰过度。

30

世尊说:

诸比丘!为二种恶见缠缚的天人,或者滞着,或者过度。唯具眼者而见。诸比丘!如何为或者滞着?诸比丘!即乐于有、喜于有及悦于有的天人。若对他们说有之灭的法时,则心不踊跃、不欢欣、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是为或者滞着。诸比丘!如何为或者过度?即有人为有所逼恼而觉羞惭厌恶、欢喜无有,以为此我于身坏死后,是断、是灭,死后更无存续,故为寂静、胜妙、真实。诸比丘!是名或者过度。诸比丘!如何为具眼者而见?诸比丘!兹有比丘,见五蕴如实,既见五蕴如实,便为它们的厌离、离贪与灭而行道。诸比丘!是为具眼者而见。如是语

31

所以譬如木偶是空、无命、无力,但由于木与线的结合而行而止,看来似乎有力、会动,如是当知此名与色是空、无命、无力,但由于相互的结合而行而止,看来似乎有力、会动。古人说:

实际只是名与色,没有人和有情的存在,空如造作的木偶,一团苦,如草木。

32

而此不但如木偶,亦应以其他的芦束等的譬喻来说明。即譬如二芦束,互相依止而立,此一为另一的支持,一束倒时另一亦倒,如是于五蕴有中,名色互相依止而生存,此一为另一的支持,由于死,此一倒时另一亦倒。古人说:

名色一双是互相依止的,一破坏时则两缘都破坏了。

33

譬如由于以棍击鼓而发声之时,鼓是一物,而声是另一种,鼓与声是不相混杂的,于鼓无声,于声无鼓。如是依于称为所依、门的所缘的色而起名时,色是一物,名是另一种,名与色是不相混杂的,于名无色,于色无名,更如依鼓为缘而发声,依色为缘而起名。古人说:

以触为第五的不从于眼生,不从色生,亦不从两者之间而生,有为诸法由因缘而生,譬如由于击鼓而发音。

以触为第五的不从于耳生,不从声生,亦不从两者之间而生 ⋯⋯ 。

以触为第五的不从于鼻生,不从香生,亦不从两者之间而生 ⋯⋯ 。

以触为第五的不从于舌生,不从味生,亦不从两者之间而生 ⋯⋯ 。

以触为第五的不从于身生,不从所触生,亦不从两者之间而生 ⋯⋯ 。

有为诸法不从所依色而生,亦非从诸法处而出生,有为诸法从因缘而生,譬如由于击鼓而发音。

34

于此中,名是无力,不能由自己的力量转起,不食、不饮、不说、不作威仪。色亦无力,不能由自己的力量而转起,不欲食、不欲饮、不欲说、不欲作威仪。但色依于名而转起,名依于色而转起。由于名的欲食、欲饮、欲言、欲作威仪之时,而色食之、饮之、言之、作诸威仪。

35

其次,再引用这譬喻而说明此义。譬如生盲者和跛子欲去他方。生盲者对跛子说「我能以两足行其所行,但无眼睛以见高低」。跛子对生盲者说「我能以眼睛见其所见,但无足以向前向后」。生盲者非常满意,即负跛子于自己的背上。跛者乘于盲者的背上指导他说「离左边走右边,离右边走左边」。这里,生盲者无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单独而行,而跛子亦无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单独而行。但他们互相依止,则非不能步行。如是名亦无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生起,而行其种种的工作,色亦无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生起,而行其种种的工作,但它们互相依止,则不能不生起或转起。

36

所以这样说:

不能由自己的力量而生,不能由自己的力量而住,有为诸法自己的力弱,依于他法的力量而生。

从他缘生及从其他的所缘而起,此等是从所缘缘及其他的诸法而生。

譬如人在海洋依于船,如是名身转起依于色。

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转起依于名。

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

37

如是以种种的方法而确定名色者,克服了有情之想,立于无痴之地如实而见名色,当知为见清净。「确定名色」及「行的辨别」,也是见清净的同义语。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十八品,定名为见清净的解释。